孔明讨汉贼,祁山凡六出。
威惠等春膏,精诚贯秋日。
讴谣道相属,身死名不没。
阳都佐东主,举朝服明决。
如何反掌间,名身并遒灭。
即论新城挫,不掩徐塘伐。
成败遂低昂,千秋令中热。
孔明讨汉贼,祁山凡六出。
威惠等春膏,精诚贯秋日。
讴谣道相属,身死名不没。
阳都佐东主,举朝服明决。
如何反掌间,名身并遒灭。
即论新城挫,不掩徐塘伐。
成败遂低昂,千秋令中热。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四十,通过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敬仰。
首先,诗中提到“孔明讨汉贼,祁山凡六出”,描绘了诸葛亮六次北伐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汉室的忠诚和对抗外敌的决心。接着,“威惠等春膏,精诚贯秋日”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诸葛亮的威严与恩惠比作滋养万物的春雨,而他的真诚则如同穿透秋日的阳光,形象地表现了他的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讴谣道相属,身死名不没”则赞美了诸葛亮在生前身后皆受到人民的歌颂与怀念,即使他已离世,但名声依旧流传不息。进一步强调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阳都佐东主,举朝服明决”描述了诸葛亮在阳都辅佐东吴君主,其决策之明决得到了朝野上下的广泛认可。这不仅体现了诸葛亮的政治智慧,也反映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影响力。
然而,“如何反掌间,名身并遒灭”一句转折,提出疑问,为何如此杰出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最终命运却如此悲凉。这里既有对诸葛亮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暗含了对历史无常、英雄末路的深沉思考。
最后,“即论新城挫,不掩徐塘伐。成败遂低昂,千秋令中热”四句,通过列举诸葛亮在新城之战的失败和徐塘之战的胜利,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功过,展现了他对后世的影响。这句话既是对诸葛亮一生功绩的总结,也是对其复杂人生轨迹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诸葛亮一生事迹的回顾与评价,不仅展现了他对汉室的忠诚、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也蕴含了对历史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