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知行路苦,争奈水云心。
白鹄未三里,寒猿已一吟。
江南枫树满,峡北荻花深。
青草无穷瘴,王孙何处寻。
亦知行路苦,争奈水云心。
白鹄未三里,寒猿已一吟。
江南枫树满,峡北荻花深。
青草无穷瘴,王孙何处寻。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屈大均在从胥江上峡至韶阳的旅途中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
首句“亦知行路苦”,开门见山地表达了旅途的艰辛与不易,但紧接着的“争奈水云心”则透露出诗人对山水美景的向往与热爱,形成一种矛盾而又和谐的情感交织。
“白鹄未三里,寒猿已一吟”,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生动展现了旅途中的短暂与漫长,白鹄飞过不远处,而寒猿的哀鸣却已在耳边回响,形象地描绘了旅途的孤独与寂寞。
“江南枫树满,峡北荻花深”,诗人巧妙地将江南与峡北的景象进行对比,枫树与荻花,一红一白,色彩鲜明,既展现了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青草无穷瘴,王孙何处寻”,最后两句借用了典故,表达了对远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追寻,同时也暗含了对归家之路的渴望与迷茫。青草象征着无尽的旅程,瘴气则预示着旅途中的艰难险阻,王孙则代表了诗人对故乡和归宿的深深思念。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明末清初时期文人墨客特有的旅行情怀与哲学思考。
齐天宇,四海洽淳风。接宝胄,垂真检,景祚无穷。
成玉牒、日观归功。冀野升方鼎,脽上由崇。
钦桧井、云跸巡东。国本震为宫。
乾文焕炳,真祠曲密,重祥叠瑞,琼蕴降高穹。
膺丕烈,虔心建垂鸿。询吉士,郊兆执玉荐衷。
钟律应、云物迎空。乐和轮囷。嘉气葱葱。
天神来降发冲融。玉烛四时通。
星回金辂雷作解,昆蚑被惠,亿载帝基隆。
梅将雪共春,彩艳不相因。
逐吹能争密,排枝巧妒新。
谁令香满座,独使净无尘。
芳意饶呈瑞,寒光助照人。?珑开已遍,点缀坐来频。
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荧煌初乱眼,浩荡忽迷神。
未许琼华比,从将玉树亲。
先期迎献岁,更伴占兹晨。
愿得长辉映,轻微敢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