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人治国戒察察,黈纩塞耳冕前旒。
聪明蔽远不蔽近,肘腋往往藏奸谋。
水清无鱼信所鉴,网漏吞舟亦可忧。
贤人君子常不悟,一朝负败为身尤。
昔人治国戒察察,黈纩塞耳冕前旒。
聪明蔽远不蔽近,肘腋往往藏奸谋。
水清无鱼信所鉴,网漏吞舟亦可忧。
贤人君子常不悟,一朝负败为身尤。
这首诗《感事》由清代诗人林旭创作,通过对比“昔人治国”的智慧与“聪明蔽远不蔽近”的现实,表达了对政治治理的深刻反思。
首句“昔人治国戒察察”,引用古人治国时的警言,强调了谨慎观察的重要性。接着,“黈纩塞耳冕前旒”运用比喻手法,将耳朵比作黈纩(一种塞耳的材料),冕前旒(古代帝王冠冕上的垂饰)比作眼睛,形象地描绘了古人警惕外界信息的场景。
“聪明蔽远不蔽近,肘腋往往藏奸谋”揭示了聪明反而可能遮蔽远处的真相,而近处的小人却能轻易隐藏阴谋。这种现象反映了政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水清无鱼信所鉴,网漏吞舟亦可忧”进一步阐述了信息筛选的必要性。清澈的水中难以发现鱼的存在,但这也意味着信息的透明度高;然而,捕鱼的网可能会漏掉大鱼,即重要的信息也可能被忽视或遗漏。这提醒人们在信息筛选时既要保持透明度,也要警惕重要信息的缺失。
最后,“贤人君子常不悟,一朝负败为身尤”指出即使是贤明之人也常常无法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一旦失败,其影响尤为严重。这句话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和自我反省的态度,避免因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导致最终的失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深刻探讨了政治治理中的信息筛选、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