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蟾光朣朣,性静湍不起。
悠哉小天地,万化渺无蒂。
清苕半洚水月庵,碧蟾夜夜先清涵。
曩曾借榻坐凉树,细数秋毫窥夜潭。
犹来清圆捉不得,何地容兹老豪逸。
脩名与月俱不死,衮衮东流几时息。
乡来万州赋此诗,寥寥百岁无此奇。
诗在天西锦官寺,珠璧照人觉形秽。
心蟾光朣朣,性静湍不起。
悠哉小天地,万化渺无蒂。
清苕半洚水月庵,碧蟾夜夜先清涵。
曩曾借榻坐凉树,细数秋毫窥夜潭。
犹来清圆捉不得,何地容兹老豪逸。
脩名与月俱不死,衮衮东流几时息。
乡来万州赋此诗,寥寥百岁无此奇。
诗在天西锦官寺,珠璧照人觉形秽。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居简所作,题为《水月庵》。诗中描绘了水月庵的清幽景象,以及诗人对庵内景致的深刻感悟。
首句“心蟾光朣朣,性静湍不起”,以“心蟾”比喻内心的明净,如同月光下的蟾蜍,即使外界波涛汹涌,内心依然宁静如初。接着,“悠哉小天地,万化渺无蒂”,诗人将庵内的小天地比作广阔宇宙的一隅,万物变化虽多,但都显得微不足道,强调了内心的超脱与宁静。
“清苕半洚水月庵,碧蟾夜夜先清涵”,描述了庵内环境的清幽,仿佛月光与碧绿的池水相映成趣,夜晚的月色更加清冷而深邃。诗人通过“清苕”、“洚水”、“碧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曩曾借榻坐凉树,细数秋毫窥夜潭”,回忆过去在庵内乘凉、观察自然的情景,诗人借助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到秋日细微的变化,甚至窥探夜潭的奥秘,展现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犹来清圆捉不得,何地容兹老豪逸”,表达了诗人对庵内清圆之美的追求与向往,感叹无法完全捕捉其精髓,同时也流露出对庵内生活闲适、自由的向往之情。
“脩名与月俱不死,衮衮东流几时息”,诗人将庵内的清名比作永恒的月光,暗示庵内的名声如同月光一般,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逝。同时,也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庵内生活平静、持续的赞美。
“乡来万州赋此诗,寥寥百岁无此奇”,诗人提到自己曾在万州创作此诗,感叹百年间再难寻觅如此奇妙的诗句,表达了对庵内美景及自身创作的自豪与珍惜。
“诗在天西锦官寺,珠璧照人觉形秽”,最后两句点明了诗作所在之地——天西的锦官寺,并以珠璧之光照耀,反衬出庵内景色的高洁与诗人情感的纯净,使得其他事物显得黯然失色。
整首诗通过对水月庵及其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内心宁静以及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小园过午,便觉凉生翠柏。
戎葵闲出墙红,萱草静依径绿。
还是去年,浮瓜沈李,追凉故绕池边竹。小筵促。
忽忆杨梅正熟。卞山南畔,画舸笙歌逐。愁凝目。
使君彩笔,佳人锦字,断弦怎续。尽日栏干曲。
参军坐厅事,据案嚼齿牙。
引囚到庭下,囚口争喧哗。
参军气益振,声厉语更忉。
“自古官中财,一一民膏血。
为吏掌管钥,反窃以自私。
人不汝谁何,如摘颔下髭。
事老恶自彰,证佐日月明。
推穷见毛脉,那可口舌争。
”有囚奋然出,请与参军辨。
“参军心如眼,有睫不自见。
参军在场屋,薄薄有声称。
只今作参军,几时得骞腾。
无功食国禄,去窃能几何。
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
囚今信有罪,参军宜揣分。
等是为贫计,何苦独相困。
”参军噤无语,反顾吏卒嗟。
包裹琴与书,明日吾归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