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春云黯不收,溪声乱处独凭楼。
琅琊山好人常醉,彭蠡烟深雁欲愁。
六籍恨窥千古晚,百年谁放一身休。
谪仙旧有匡庐兴,期在银河八月秋。
春雨春云黯不收,溪声乱处独凭楼。
琅琊山好人常醉,彭蠡烟深雁欲愁。
六籍恨窥千古晚,百年谁放一身休。
谪仙旧有匡庐兴,期在银河八月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西楼,面对春雨春云,溪流声声,独自凭栏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感慨,以及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联“春雨春云黯不收,溪声乱处独凭楼”描绘了一幅春雨绵绵、云雾缭绕的画面,溪水潺潺,诗人独自站在楼上,面对这自然景象,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情感。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黯不收”的云与“溪声乱处”的动态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氛围。
颔联“琅琊山好人常醉,彭蠡烟深雁欲愁”进一步扩展了视野,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琅琊山和彭蠡湖。琅琊山的美景让人心醉,而彭蠡湖的烟波浩渺似乎让飞过的雁群也感到忧愁。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颈联“六籍恨窥千古晚,百年谁放一身休”表达了诗人对知识与学问的渴望,以及对生命短暂的无奈。这里的“六籍”指的是儒家经典,诗人遗憾自己未能早些深入学习这些智慧的结晶。同时,他也反思了人生的意义,提出了一个看似自问自答的问题:“百年谁放一身休?”即在百年的生命中,究竟何人能让自己得到真正的休息?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本质的探讨,体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尾联“谪仙旧有匡庐兴,期在银河八月秋”引用了李白(谪仙)游历庐山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希望能在八月的秋天,像李白一样,畅游于山水之间,体验心灵的解放。这里既有对古代文人雅士生活状态的向往,也有对当下生活束缚的不满,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