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赠别鹫峰上人》
《赠别鹫峰上人》全文
元 / 萨都剌   形式: 古风

建溪秋高山水清,溪边偶识衡阳僧。

临水洗钵挂溪阁,夜访校书天禄灯。

圣经佛偈通宵读,苜蓿堆盘胜食肉。

回雁峰南难寄书,武夷洞前堪煮粥。

西风猎猎吹水寒,相送郎官南出关。

校书公子玉京去,衡阳上人何日还。

手中玉杖春雨绿,毋乃湘君庙前竹。

胡不截作双凤箫,吹作来仪舜庭曲。

古曲雅以淡,天高难上闻。

不如且挂杖头月,归卧祝融峰畔云。

(0)
鉴赏

这首元代萨都剌的《赠别鹫峰上人》描绘了秋天建溪边的一幅宁静而深沉的画面。首句“建溪秋高山水清”点明了季节和环境,秋意浓厚,山水清澈,为僧人与诗人的相遇营造了清幽的背景。次句“溪边偶识衡阳僧”则揭示了诗人与僧人的邂逅,暗示着缘分与禅意。

“临水洗钵挂溪阁,夜访校书天禄灯”两句,通过僧人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洗钵和夜读佛经,展现了僧人的简朴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接着,“苜蓿堆盘胜食肉”一句,以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僧人对朴素生活的满足,视素食如珍馐。

“回雁峰南难寄书,武夷洞前堪煮粥”写出了僧人远离尘世,难以传递书信,只能在武夷山中过着简单的生活,流露出诗人对僧人隐逸生活的羡慕和对友情的深深眷恋。

最后四句,诗人想象僧人手中的玉杖,可能是湘君庙前的翠竹,表达了对僧人品性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许。他建议僧人将此杖制成乐器,奏出雅致淡然的曲调,然而这样的音乐虽美,却难以传至远方。诗人最终选择让僧人保留这份自然之物,作为他们友谊的象征,挂于杖头,伴随月光,隐居于祝融峰的云雾之中。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既描绘了僧人的生活场景,又寄托了诗人对僧人的深情厚谊,展现出元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作者介绍
萨都剌

萨都剌
朝代:元   字:天锡   号:直斋   籍贯:其先世为西域   生辰:约1272—1355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病腹

昔有学道人,语我护生理。

未饥必先食,未饱必先止。

自从乞食来,往往饱欲死。

非惟口腹贪,得饱良不易。

所以两岁前,腹病繇此起。

因循直至今,祸延犹未已。

乃悟人世间,满足神所忌。

一切毋令尽,灾患胡由致。

(0)

冬日偶成十首·其四

咫尺有千嶂,何况见面希。

相去日以远,相期日以非。

坚白虽自矢,磨涅亦非宜。

苟非金与石,胡能终勿移。

厥初岂不光,厥后难可知。

安得守贞人,万里相因依。

(0)

与藏主夜谈三首·其二

高林不择鸟,大海不择流。

流多海益深,鸟多林益稠。

达人贵胸襟,毋为细琐求。

(0)

示学人三十首·其二十五

结交若如初,何必重雷陈。

学道若如初,释尊满界尘。

大法本无多,久长难得人。

(0)

十一真

暖席不堪近,寒溪好作邻。

岂嫌青草陌,欲傍白头人。

隐雾迷深谷,乘风度远津。

年年似荒月,来照不萌春。

(0)

四支

洗尽铅华欲付谁,风烟凄断月明迟。

莫愁春到先摇落,更有深春摇落时。

(0)
诗词分类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诗人
叶剑英 邵式平 陶铸 姚雪垠 钱俊瑞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