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哀牢夷》
《哀牢夷》全文
元 / 袁桷   形式: 古风

哀牢夷,苍山叠翠云无梯。

洱河西倾去无底,晴日倒射红琉璃。

相传沈木儿,背坐曾遨嬉。

筑城蜿蜒似龙尾,千古髯君乃其始。

缚绳驾长桥,皮船中荡摇。

危巅石楼高百尺,子孙生长今渔樵。

空林明月手可拾,仰饮飞流须发湿。

寒藤罥径侧足行,饥猿儿啼鼠人立。

惨澹虚无间,鸟道开人寰。

峨眉东望止一发,参旗玉井闪闪上下随跻攀。

君不闻木皮冈前九折坂,客行胡为车欲返。

又不闻青溪关上三碉城,累累战骨耕未平。

轻家许国要有道,矍铄是翁誇不老。

张公子,当有行。

绣衣青春照琼英,笑誇紫燕辞天京。

朝餐五粒之松子,暮食侧生红入齿。

从来蛮客尊汉官,但饮亡何端有理。

南飞雁足何憧憧,不能与日随西东。

相思望君日西下,去天一握疑有云气时相通。

(0)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袁桷的《哀牢夷》描绘了哀牢夷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感。

首句“哀牢夷,苍山叠翠云无梯”以“无梯”二字形象地描绘出哀牢夷地区山势险峻,云雾缭绕的景象。接下来的“洱河西倾去无底,晴日倒射红琉璃”则通过洱河的动态描绘,展现了哀牢夷地区壮丽的自然景观,晴日里洱河反射出的红光如同琉璃般美丽。

“相传沈木儿,背坐曾遨嬉”引入了一个传说故事,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随后,“筑城蜿蜒似龙尾,千古髯君乃其始”描述了哀牢夷地区古老的建筑风格,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结合。

“缚绳驾长桥,皮船中荡摇”描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展示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危巅石楼高百尺,子孙生长今渔樵”则进一步展现了哀牢夷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

“空林明月手可拾,仰饮飞流须发湿”描绘了夜晚月光下的宁静与清晨瀑布的壮观,体现了哀牢夷地区的自然之美。“寒藤罥径侧足行,饥猿儿啼鼠人立”则通过动物的活动,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惨澹虚无间,鸟道开人寰”表达了哀牢夷地区与外界联系的艰难与珍贵。“峨眉东望止一发,参旗玉井闪闪上下随跻攀”则通过对比峨眉山的远眺,突出了哀牢夷地区的独特地理位置。

最后,“君不闻木皮冈前九折坂,客行胡为车欲返。又不闻青溪关上三碉城,累累战骨耕未平”通过历史事件的引用,反映了哀牢夷地区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民族冲突。“轻家许国要有道,矍铄是翁誇不老”表达了对忠诚与智慧的赞美。“张公子,当有行。绣衣青春照琼英,笑誇紫燕辞天京”则以张公子的形象,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活力与追求。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哀牢夷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

作者介绍

袁桷
朝代:元   字:伯长   号:清容居士   籍贯:庆元路鄞县   生辰:1266—1327

(1266—1327)庆元路鄞县人,字伯长,号清容居士。举茂才异等,起为丽泽书院山长。成宗大德初,荐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进郊祀十议,礼官推其博,多采用之。升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请购求辽、金、宋三史遗书。英宗至治元年,官翰林侍讲学士。泰定帝泰定初辞归。桷在词林,朝廷制册、勋臣碑铭,多出其手。卒谥文清。著有《易说》、《春秋说》、《延祐四明志》、《清容居士集》。
猜你喜欢

偶述鄙怀奉呈仆射相公

从来迂僻寡朋俦,今日优恩岂自酬。

抱病也容居粉署,好吟仍使在蓬丘。

利名场里心尤拙,少俊丛中鬓独秋。

早晚东山拂衣去,愿携鸠杖从公游。

(0)

那日获诣芳园窃见新栽丛竹萧然可爱不能无诗辄献五章望垂台顾·其二

子猷曾有风流语,一日不能无此君。

相国近添萧洒兴,数茎应怪乍离群。

宽围朱槛朱犹湿,密占青苔青自分。

若见仙翁莫轻许,携将飞入葛陂云。

(0)

至性灵迂僻学术空虚幸逢好古之君获在藏书之府惟无功而禄重招髦彦之讥而多病所萦实喜优闲之任居常事简得以狂吟因成恶诗十章以蓬阁多馀暇冠其篇而为之目亦乐天何处难忘酒之类也尘黩英鉴幸赐一览下情不任兢灼之至·其九

蓬阁多馀暇,幽轩好养蒙。

图书闲案几,水墨故屏风。

雪压枯松折,莎藏怪石空。

退朝无一事,尽日鸟声中。

(0)

自和

翠壁凌云耸,禅□面水开。

岩高□□□,地胜隔尘埃。

□□檐前□,江□□□来。

□□无限景,得意几徘徊。

(0)

昭陵挽词

尧民丧考无生意,杞国忧天有坏时。

闻道宗祧归圣嗣,一时收泪贺重熙。

(0)

温泉·其一

阴阳分二气,钧播立万物。

泉脉或寒温,初非择地出。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胡安国 翁森 宗楚客 詹敦仁 邢参 韩琮 韩菼 江万里 钱大昕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