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玉女峰前一棹歌,烟鬟雾髻动清波。
游人去后枫林夜,月满空山可奈何。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作的《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中的第三首。诗人以玉女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玉女峰前一棹歌",开篇即点出地点和活动,形象地展现了船夫在玉女峰前轻声歌唱的情景,给人以悠然自得之感。
"烟鬟雾髻动清波",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峰峦比喻为女子的秀发,随着江水的波动,仿佛在轻轻摇曳,增添了山水的灵动之美。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暗含了对女性形象的赞美。
"游人去后枫林夜",转而描绘夜晚的景象,游人散去,只剩下枫林与月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月满空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空旷感,月光洒满寂静的山林,更显孤独与深远。
最后的"可奈何"表达了词人对眼前美景的深深感叹,流露出淡淡的孤寂情绪,也暗示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景交融,体现了辛弃疾词作中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细腻情感的特点。
青山千仞城百尺,云中嵯峨列万石。
关门控险铁不如,万人可望不可踰。
蛮兵一朝杀关吏,驱马入关履平地。
山头矛戟多于草,弩箭射甲如射缟。
当关秪用一夫力,胡为万卒犹难保。
君不见山上城堞毁,楼倾四壁立。
青狸苍兕朝对啼,白蒿黄云暮愁入。
昔子当北徂,值予复南旋。
相违踰几时,世事倏推迁。
访旧半存亡,谁能不摧颜。
浮云岁暮征,馀曜御西山。
居人念川涂,行子恋乡关。
平生双龙剑,乖别何时还。
志士重明德,穷达奚足叹。
愿君勖令名,相期在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