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佳致在篮舆,子以名亭德不孤。
异代颇能同臭味,休年犹得见规模。
挂檐明月聊堪问,入坐清风不待呼。
我欲典衣供一斗,兴来能赋百篇无。
渊明佳致在篮舆,子以名亭德不孤。
异代颇能同臭味,休年犹得见规模。
挂檐明月聊堪问,入坐清风不待呼。
我欲典衣供一斗,兴来能赋百篇无。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在山中篮舆亭的生活情景,展现了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开篇“渊明佳致在篮舆”即设定了一个宁静、清雅的环境,"子以名亭德不孤"则表明这位隐者虽身处深山,但他的美德与名声并未因此而受遮蔽。
接下来的“异代颇能同臭味”一句,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不同年代的人能够共享、理解和欣赏自然之美的信念。"休年犹得见规模"则透露了一种时间流转与永恒的对比,尽管岁月悠长,但自然的壮丽景观依旧可见。
中间两句“挂檐明月聊堪问,入坐清风不待呼”描绘了诗人在夜晚与自然交流的情景。"挂檐明月"形象生动,"聊堪问"表达了一种随意而自然的询问态度;"入坐清风"则是诗人体验到清风拂面,不需召唤即至。
末尾两句“我欲典衣供一斗,兴来能赋百篇无”展示了诗人的生活自足以及创作的热情。"我欲典衣供一斗"可能暗示着一种简单而质朴的生活方式,而"兴来能赋百篇无"则表达了一种灵感如泉涌出的状态,诗人在自然中找到了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精神寄托以及个人理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