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陪臣僣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陪臣僣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周》。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陈王时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政治动荡不安状态下的感慨。
"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七月时节,陈王之地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景,但转瞬之间,却传来了黍离的声音,这里的“黍离”暗指战争或是兵戈之声,预示着和平被打破。
"陪臣僣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这里的“陪臣僣上三归备”,可能是在形容朝廷的官员频繁更迭,无常之象;而“霸国邀君九鼎轻”则是对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的隐喻,九鼎作为古代皇权的象征,这里用轻来形容,可能是在表达皇权的虚弱。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这两句中,“释氏”指的是佛教,而“谈空”则是对佛家哲学的提及;“词人赋恨”,则是在表达诗人的心境,通过词赋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和哀愁。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最后两句,“燠年”与“寒岁”交替使用,形容时光的迅速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未抵黄河一度清”,则是在表达诗人对理想或是美好事物难以企及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动荡时局的无奈与哀伤,以及对过往繁华和平静生活的深切怀念。
君不见越山高高越台古,复道逶迤接南武。
北望山头遍白云,西临城下环珠浦。
由来形胜尽高丘,万里天南此壮游。
惊涛暗向扶胥落,佳气晴连郁水浮。
忆昔中原逐秦鹿,五军矢利屠睢戮。
番君一出王衡山,户将从征入函谷。
天教霸象开南溟,宵分东井聚五星。
龙川县令起岭表,被书移檄驰边庭。
声言三关盗兵至,一时按法诛秦吏。
万人既筑浈阳城,千里还开雒王地。
汉帝当年为剖符,陆生燕喜出西都。
冠裳魋结须臾变,文锦蒲桃绝世无。
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
百丈回盘信壮观,三时朔望长升拜。
自古羁縻称外藩,谁令市铁禁关门。
不见鲛鱼重入贡,旋看黄屋自言尊。
汉使陈觞更行乐,紫贝明犀双孔雀。
重来锦石已成山,归去黄金遂盈橐。
一从蒟酱启唐蒙,越骑校尉甘泉中。
是谁僇杀弃繻者,江淮巴蜀纷来攻。
伏波下濑军三面,楼船戈船齐教战。
合浦珠崖隶海隅,山姜扶荔移深殿。
尉佗城圯夕阳原,建德园荒秋树根。
虚传避暑游宫阙,几见浮杯出石门。
木棉花开山雨积,鹧鸪啼处蛮烟碧。
旧井潜移郭璞城,离宫半入虞翻宅。
人事消沈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
汉家遗迹不可问,吁嗟乎!歌风柏梁安在哉。
《越王台怀古》【清·朱彝尊】君不见越山高高越台古,复道逶迤接南武。北望山头遍白云,西临城下环珠浦。由来形胜尽高丘,万里天南此壮游。惊涛暗向扶胥落,佳气晴连郁水浮。忆昔中原逐秦鹿,五军矢利屠睢戮。番君一出王衡山,户将从征入函谷。天教霸象开南溟,宵分东井聚五星。龙川县令起岭表,被书移檄驰边庭。声言三关盗兵至,一时按法诛秦吏。万人既筑浈阳城,千里还开雒王地。汉帝当年为剖符,陆生燕喜出西都。冠裳魋结须臾变,文锦蒲桃绝世无。番禺之交一都会,因山筑台落天外。百丈回盘信壮观,三时朔望长升拜。自古羁縻称外藩,谁令市铁禁关门。不见鲛鱼重入贡,旋看黄屋自言尊。汉使陈觞更行乐,紫贝明犀双孔雀。重来锦石已成山,归去黄金遂盈橐。一从蒟酱启唐蒙,越骑校尉甘泉中。是谁僇杀弃繻者,江淮巴蜀纷来攻。伏波下濑军三面,楼船戈船齐教战。合浦珠崖隶海隅,山姜扶荔移深殿。尉佗城圯夕阳原,建德园荒秋树根。虚传避暑游宫阙,几见浮杯出石门。木棉花开山雨积,鹧鸪啼处蛮烟碧。旧井潜移郭璞城,离宫半入虞翻宅。人事消沈洵可哀,千秋朝汉余高台。汉家遗迹不可问,吁嗟乎!歌风柏梁安在哉。
https://shici.929r.com/shici/Iritf4Ek.html
天如穹庐塞云黑,胡地寒多胡草白。
阴山积雪不曾消,马潼驼峰作常食。
一身不幸颜如花,一朝飘泊在天涯。
宫中不识天子面,哪知世有呼韩邪。
银烛煌煌照清夜,咫尺腥膻杂兰麝。
强含娇笑对毡裘,啼痕暗裛秋云帕。
单于未醉酒频倾,琵琶不弹肠断声。
谁知万里多情月,祇与昭阳一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