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夫竞荣利,不顾头上霜。
书生谈不朽,眉宇争昂昂。
生前秦项鹿,死后臧谷羊。
所以逍遥叟,栖志沉墨乡。
贪夫竞荣利,不顾头上霜。
书生谈不朽,眉宇争昂昂。
生前秦项鹿,死后臧谷羊。
所以逍遥叟,栖志沉墨乡。
这首诗《感兴(其二)》由明代诗人袁宏道所作,通过对比贪图荣利的“贪夫”与谈论不朽的“书生”,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讽刺,表达了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深刻思考。
首句“贪夫竞荣利,不顾头上霜”描绘了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们,他们不顾岁月的流逝,只关注眼前的荣华富贵。这里的“头上霜”象征着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与追求荣利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接着,“书生谈不朽,眉宇争昂昂”则转向了另一类人——书生。他们谈论着永恒的价值,他们的表情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与前一句形成了对比,暗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前秦项鹿,死后臧谷羊”运用了历史典故,将秦始皇和项羽比作争夺鹿的猎人,而将臧仓和谷蠡比作争夺羊的牧人。这里通过历史人物的比喻,讽刺了人们在生前为了权力和地位的争夺,死后却都化为乌有,强调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最后,“所以逍遥叟,栖志沉墨乡”点明了诗人的态度。逍遥叟代表了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超脱世俗,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精神的追求,远离尘嚣,沉浸在文字的世界中。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真正人生价值的追求,即超越物质和权力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自由。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我学比棘猴,漫费三年刻。
技成无所用,奔走虚南北。
儒生纷逐利,雅道日衰息。
乃独资章甫,取售裸人国。
虽知自守重,岂若趋时得。
念欲障狂澜,亮非一篑力。
吁嗟且置此,徒使气填臆。
与子共师友,焉得久默默。
行行慎兹道,慰我日恻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