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词  词牌: 浣溪沙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0)
注释
檾:同“苘”,俗称青麻。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
麨: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翻译
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三)》中的片段,描绘了一幅乡村夏日劳动与丰收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麻叶层层苘叶光",展现了麻和苘草叶片的繁茂,透露出村庄的宁静与生机。"谁家煮茧一村香"则通过袅袅升腾的煮茧香气,暗示了蚕丝业的繁忙和乡亲们的辛勤。

"隔篱娇语络丝娘"一句,运用拟人手法,将缫丝妇人的声音比作娇媚的鸟鸣,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她们在篱笆间忙碌的场景。接下来,诗人通过"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描绘了一位老者手持藜杖,步履蹒跚,眼神朦胧,正在捣碎麦粒以充饥的画面,流露出对生活的艰辛和对食物的渴望。

最后,以"问言豆叶几时黄"收尾,诗人以询问豆叶何时转黄,暗寓农事的期待和对丰收的期盼,表达了对自然节奏和农耕生活的深深理解。整体来看,这首诗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农村的风俗人情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刘良卿巡检功澎索诗戏赠二绝·其二

浩浩风波肯共来,澎山山顶几徘徊。

漫誇酒量宽如海,敢把沧溟当酒杯。

(0)

青螺吸露

玉露如膏甘欲流,青螺吸罢醉悠悠。

匀圆润泻珠千斛,滑腻浓添雪一瓯。

翠岫玲珑头髻现,苍烟点缀指纹浮。

高峰最上檠霄汉,好把琼浆滴滴收。

(0)

台湾纪巡诗·其一

海天咨度报皇华,蚤卜升平遍水涯。

载德行旌才出郭,暖烟晴竹已家家。

(0)

送余刺史宝冈秩满入觐即次留别元韵·其六

予虽筮仕久,治术未全谙。

惟君早练达,馀绪更深湛。

剖陈壮词色,倾听似饴甘。

月白风清夜,咨诹至再三。

自此易分手,擿埴每怀惭。

(0)

送余刺史宝冈秩满入觐即次留别元韵·其五

独处追曩昔,会垣曾小住。

君自长溪来,每每亲丰度。

君旋移三山,士民望风附。

继握清漳符,四野溥甘露。

迟君向东来,今复看西渡。

(0)

春日按部北路即事·其六

玉嶂鸡峰两度行,难驯凿齿最关情。

而今揽辔重循历,须鬓霜侵又几茎。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叶剑英 邵式平 陶铸 姚雪垠 钱俊瑞 马少波 杜宣 萧红 俞平伯 黄兴 陈独秀 刘少奇 光绪 爱新觉罗·福临 蒋彝 诸葛亮 郦道元 杨於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