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次维舟傍翠岑,穷幽策杖赋登临。
烟笼古木元关寂,风扫残红野径深。
客过柴扉云满袖,僧敲禅磬月归林。
洞门几许猿声咽,散入蒲团杂梵音。
旅次维舟傍翠岑,穷幽策杖赋登临。
烟笼古木元关寂,风扫残红野径深。
客过柴扉云满袖,僧敲禅磬月归林。
洞门几许猿声咽,散入蒲团杂梵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飞来寺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首联“旅次维舟傍翠岑,穷幽策杖赋登临”开篇即点明了行旅中的情境,诗人乘舟停泊在绿树环绕的小山旁,决定深入探索这幽静之地。颔联“烟笼古木元关寂,风扫残红野径深”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深邃,古木被烟雾笼罩,显得更加神秘,微风吹过,扫落了野径上的残红,更显出道路的深远。颈联“客过柴扉云满袖,僧敲禅磬月归林”则通过客人的路过和僧人敲击禅磬的声音,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云彩似乎也随着僧人的动作而满布衣袖。尾联“洞门几许猿声咽,散入蒲团杂梵音”以猿声的呜咽和梵音的交织,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自然与宗教和谐共存的世界,猿声虽哀,却与僧人的梵音相融,形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寸田可治生,一粒固为宝。
苟能悟其微,仙圣域皆造。
先生旧宰官,现身自担稻。
治民如治田,借稻以喻道。
一发圣经蕴,閒复穷释老。
使有二顷田,退耕固为好。
顾抱经纬才,催科甘下考。
苍生待作霖,日望卸肩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