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潮秋渚上,月下一竿横。
自有天堪问,何妨水至清。
龙螭西伯猎,醒醉楚臣行。
亦各为千载,长歌怀濯缨。
乘潮秋渚上,月下一竿横。
自有天堪问,何妨水至清。
龙螭西伯猎,醒醉楚臣行。
亦各为千载,长歌怀濯缨。
这首《秋渔》由明末清初诗人陈恭尹所作,描绘了一幅秋日夜晚在江边垂钓的生动画面。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句“乘潮秋渚上”,以“乘潮”二字开篇,既点明了时间(秋季)和地点(江边的沙洲),又暗示了诗人随波逐流、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接下来,“月下一竿横”一句,通过月光与鱼竿的对比,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仿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自有天堪问,何妨水至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这里的“天”不仅指自然之天,也暗含着宇宙真理的寓意,诗人似乎在与天地对话,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龙螭西伯猎,醒醉楚臣行。”这两句运用了典故,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龙螭狩猎和楚臣饮酒的故事,进一步深化了诗的主题。龙螭象征着力量与智慧,楚臣则代表了文人雅士的风骨。在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清醒与沉醉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最后两句“亦各为千载,长歌怀濯缨。”以“千载”强调时间的永恒,意味着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超越了个人的生老病死,具有普遍性和深远的意义。同时,“长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昂与不屈,而“濯缨”则源自《楚辞》,象征着洗涤心灵、追求高洁的情操。这两句诗结语,既是对自身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后世读者的一种激励,鼓励人们在纷扰的世间保持自我,追求精神上的纯净与自由。
整体而言,《秋渔》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蕴含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理想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
大麦半枯自浮沉,小麦刺水铺绿针。
山边老农望麦熟,出门见水放声哭。
去年涔涔七月雨,秋田不收一粒谷。
只今米价贵如玉,并日举家才食粥。
小儿索饭蕳前啼,大儿虽瘦把锄犁。
晴时和麦耕荒陇,正好下秧无稻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