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谓予独迷方,逢子亦在野。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
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
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
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诗人自称“独迷方”,表达了对世俗纷争的超然与淡漠,同时也显露出一种孤高自许的情怀。诗中的“逢子亦在野”则是说,即便是遇到志同道合之人,也是在大自然中相会,不染尘嚣。
“结交指松柏,问法寻兰若。”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朋友选择和修行的态度,他愿意与那些坚贞不屈如松柏一样的人交往,同时也在探求佛法,就像寻找幽深难觅的兰花一样。
“小溪劣容舟,怪石屡惊马。”这里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小溪能够承载小舟,怪石则常使行走的马匹感到惊吓,这些生动的画面展示了诗人居住的地方地貌险峻而又幽静。
“所居最幽绝,所住皆静者。”诗人自豪地说,他居住的地方是最为隐秘和宁静的,只有那些追求内心平静的人才能与他为伍。
接下来的两句,“云簇兴座隅,天空落阶下。”则描绘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壮丽景色,云朵环绕在他的坐处,天空仿佛就在脚下,这种境界让人感到既是超然物外,又与自然融为一体。
“上人亦何闻,尘念都已舍。”这里的“上人”指的是高尚的人或修行者,而诗人表达了即便是那些高尚之人,也不需要过多的世间知晓,因为他已经放下了一切尘世的牵挂。
“四禅合真如,一切是虚假。”这两句表明了诗人的佛法修为,通过禅定的修行达到与宇宙本体(真如)的合一,而将一切现象视作无常和虚幻。
最后,“愿承甘露润,喜得惠风洒。依止托山门,谁能效丘也。”诗人表达了对佛法甘露般滋润心灵的渴望,同时也享受着自然界赐予的清凉之风。最后,他选择依靠山门而居,自信只有少数人能够像他这样超脱尘世。
整首诗体现了孟浩然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法的追求,以及他对于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和高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