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苑新寒。多情绪、如何搅绕无端。
薄罗衫短,不合晚倚疏阑。
秋月春花干甚事,最怜老去马湘兰。可长叹。
昔年玉手,云鬓风鬟。
谁知萧萧院落,又古槐断柳,鹤梦阑珊。
琉璃砚匣,依旧研墨调丹。
写出风姿雨态,出尘处、居然登屈坛。
休回首、已芙蓉城掩,换了仙班。
小苑新寒。多情绪、如何搅绕无端。
薄罗衫短,不合晚倚疏阑。
秋月春花干甚事,最怜老去马湘兰。可长叹。
昔年玉手,云鬓风鬟。
谁知萧萧院落,又古槐断柳,鹤梦阑珊。
琉璃砚匣,依旧研墨调丹。
写出风姿雨态,出尘处、居然登屈坛。
休回首、已芙蓉城掩,换了仙班。
这首《新雁过妆楼·马湘兰册》由清代诗人曾廉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马湘兰的形象与情感世界。
开篇“小苑新寒”,以季节变换的寒意引入,暗示着环境的清冷与心境的孤寂。接着“多情绪、如何搅绕无端”,直接点明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绪,无法自解。紧接着“薄罗衫短,不合晚倚疏阑”,通过服饰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暗示主人公在傍晚时分倚靠栏杆,思绪万千。
“秋月春花干甚事,最怜老去马湘兰”两句,将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与人物的情感变化巧妙结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马湘兰(此处或为诗人虚构的人物)的深切同情。接下来“可长叹”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深深的叹息与无奈。
“昔年玉手,云鬓风鬟”描绘了马湘兰昔日的美好形象,与当前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时间的无情与世事的变迁。“谁知萧萧院落,又古槐断柳,鹤梦阑珊”,通过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静谧的氛围,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失落。
“琉璃砚匣,依旧研墨调丹”这一句,以文房四宝的使用,象征着主人公虽身处困境,但内心仍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热爱。“写出风姿雨态,出尘处、居然登屈坛”,通过描绘马湘兰的风姿与才华,赞美其超凡脱俗,如同登上了屈原之坛,表达了对其高尚品格的敬仰。
最后,“休回首、已芙蓉城掩,换了仙班”,以神话传说中的场景结束,既是对马湘兰形象的升华,也是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这句话意味着主人公应放下过去,面对现实,即使曾经辉煌如芙蓉城,如今也已逝去,新的生活篇章正在等待着他。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主人公对过往的怀念、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深度的作品。
文章叔氏登坛早,雄心未销双鬓老。
日月长悬短布寒,山川自向衡门老。
衡门何处中散林,芙蓉江边绿雨深。
青棠孤馆才十尺,高台面面罗云岑。
儿昔与父同出处,骨肉相师亦相许。
大人落落营千秋,小儿卑卑干一举。
不然提携起末行,岂令当世徒张皇。
我思弘正之间迄今日,纷纷诸子谁升堂。
祗笑前人忘已拙,作色相矜开别辙。
可怜风雅直至今,父起布衣光烈烈。
怀中挟得三千首,都门贤达争驰骤。
未许名山副本藏,相如宁困临邛否。
汉宫盛嘉丽,曲房森钩连。
燕赵徵佳人,粉黛盈三千。
冶容倾春葩,被服霓裳鲜。
日夕纷奏御,承恩谁得前。
我欲望昭阳,昭阳高造天。
秋风捐团扇,流尘掩朱弦。
羲和促六辔,容华难久妍。
还顾望明月,孤魄行中天。
悽恻伫永夜,君恩傥未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