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
载舟堪独会,鉴物入遥评。
今昔原无住,沤泡底用惊。
依然空阔意,最喜涤尘情。
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
载舟堪独会,鉴物入遥评。
今昔原无住,沤泡底用惊。
依然空阔意,最喜涤尘情。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和内心的宁静。"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开篇即以宏大的视角展现了天地间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壮丽景象,"金波"二字形象地描绘出水面在阳光照耀下泛起的金色光芒,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
"载舟堪独会,鉴物入遥评",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沉思考。"载舟"可能暗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和谐共处的重要性;"鉴物入遥评"则体现了诗人通过观察自然万物,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价的态度,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哲学思考。
"今昔原无住,沤泡底用惊",这两句诗揭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今昔"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而"原无住"则强调了世间万物的瞬息万变,没有永恒的存在。"沤泡"在这里比喻短暂、易逝的事物,提醒人们不必为短暂的得失而过分忧虑或惊慌。
最后两句"依然空阔意,最喜涤尘情",表达了诗人面对广阔天地时的心境,以及从中获得的精神净化。"空阔意"既指自然环境的辽阔,也象征着心灵的开阔与自由;"涤尘情"则是说在自然的怀抱中,心灵得以净化,远离尘世的烦恼与杂念,达到一种心灵的平静与纯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哲理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人生、自我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在自然中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升华的追求。
归云如箭山如马,直压钱江出胯下。
纷纷朝暮乱雨晴,洞口黄花无一把。
去年龙井看落日,秋色招人荐尊斝。
一年容易君南归,心自沉冥气潇洒。
入山以后无甲子,我与秋山共清暇。
伤高回面参古佛,顽石嵯蛾钟磬哑。
君知此意得真象,无主秋光任挥写。
蒲团题记六重阳,攀天留待重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