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杨枝学小梅,竹间茅屋白皑皑。
撑舟独拥蓑衣出,堪画何须待晚来。
竹外杨枝学小梅,竹间茅屋白皑皑。
撑舟独拥蓑衣出,堪画何须待晚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冬日早晨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艺术追求。
“竹外杨枝学小梅”一句,以杨树之枝比拟学习梅花之瘦弱,这不仅展示了植物间的生长差异,也隐喻着诗人在艺术上的自谦与不断追求。
“竹间茅屋白皑皑”中的茅屋被雪覆盖,呈现出一片纯洁的白色。这茅屋之景,不仅是自然风光的一部分,更可能暗示着诗人的隐居生活,以及他对远离尘世、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
“撑舟独拥蓑衣出”一句,诗人撑着小船,独自一人穿戴简陋的蓑衣(一种用稻草或竹叶编织的雨衣)出行。这不仅是对早晨雪地中行者孤独景象的描绘,也透露出诗人坚守艺术信念、独立不羁的一面。
“堪画何须待晚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早晨这般景色的欣赏和创作欲望,认为这样的景色已经足以激发艺术灵感,无需等到日落时分的更换光影。这里“堪画”指的是值得被描绘成画,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高度赞赏。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早晨雪景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个人情操,是一首将自然景物与个人的情感体验巧妙结合的佳作。
青苔斸破植贞坚,细碧竿排郁眼鲜。
小凤凰声吹嫩叶,短蛟龙尾袅轻烟。
节环腻色端匀粉,根拔秋光暗长鞭。
怪得入门肌骨冷,缀风黏月满庭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