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角身名异,蛾眉身态无。
自怜田野质,谁复问泥涂。
蜗角身名异,蛾眉身态无。
自怜田野质,谁复问泥涂。
这首诗《田螺》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田螺这一小生物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世态炎凉的感慨。
首句“蜗角身名异”,以蜗牛角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声,暗示了在宏大的历史或社会背景下,个人的名望显得极其渺小。接着,“蛾眉身态无”一句,以蛾眉形容女性的美丽,却说其“无”,暗喻即使再美的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中也可能失去其价值或被忽视。
“自怜田野质”,诗人自比为田野中的质朴之物,表达了对自己平凡身份的自我认知和同情。最后一句“谁复问泥涂”,则进一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即在尘世间,又有谁会真正关心或在意这些平凡的存在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田螺这一形象,巧妙地将个人的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结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