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火伤身,人有火伤神。
木无火不生,人无火不成。地水风火,亦复如是。
四大普周同法界,各各普周无障碍。
只者普周无碍时,自然无坏无不坏。
木有火伤身,人有火伤神。
木无火不生,人无火不成。地水风火,亦复如是。
四大普周同法界,各各普周无障碍。
只者普周无碍时,自然无坏无不坏。
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正觉所作的偈颂,以日常生活中的“木”与“火”为喻,阐述了佛教中关于世间万物和精神层面的深刻道理。首句“木有火伤身,人有火伤神”,形象地指出物质层面的火可以带来伤害,而精神层面的火(烦恼、欲望)则可能损害人的内心。接下来,“木无火不生,人无火不成”强调了火对于生命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木头燃烧得以成灰烬,还是人生需要适当的热情与动力才能前行。
“地水风火,亦复如是”进一步扩展到自然界的所有元素,表明世间万物皆遵循同样的法则。这里的“四大”指的是佛教中的“地、水、火、风”四种基本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构成部分。
“四大普周同法界,各各普周无障碍”强调这四种元素在宇宙间无处不在,且相互影响,没有界限。最后两句,“只者普周无碍时,自然无坏无不坏”揭示了当这些元素和谐共存,没有阻碍时,即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既无绝对的好坏,也无永恒的破坏或不变。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式地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以及精神层面修炼的重要性的教义。
长庚谢馀炎,大火躔西极。
开轩对朝雨,拭目看秋色。
云空相晦明,风缕乍斜直。
声繁自飘萧,势急勿淙激。
方塘潜浪潮,万瓦乱珠射。
巢燕倦翩翩,庭芜长纷籍。
闲花洗幽素,秀木舞凉碧。
清气醒筋骸,馀爽入几席。
迹希蒋诩径,兴高陶令宅。
绕郭听欢声,登秋饱丰泽。
良辰感孤宦,念我久行客。
穷年不自乐,心迹雨何益。
功名羞诡奇,岁月易类斥。
圣人堂有奥,大道坦可适。
胡为世俗间,区区较寻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