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土为香事有因,世间宜假在宜真。
洞宾却识林灵素,灵素何尝识洞宾。
捻土为香事有因,世间宜假在宜真。
洞宾却识林灵素,灵素何尝识洞宾。
这首诗以道家文化为背景,巧妙地运用了道家传说中的两位重要人物——吕洞宾和林灵素,来探讨真假与认知之间的深刻哲理。
首句“捻土为香事有因”,以“捻土为香”这一行为作为引子,暗喻通过努力与创造,可以将平凡的事物转化为有价值的存在。这里的“因”既指自然界的物质基础,也隐含着人为的努力与智慧。这句话强调了事物价值的生成过程,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创造精神。
次句“世间宜假在宜真”,则进一步阐述了对真假的认知态度。在世间万物中,既有真实的本质,也有表面的虚幻。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世界时,既要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也要理解到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它倡导了一种既不盲目相信表面现象,也不完全否定一切的理性思考方式。
后两句“洞宾却识林灵素,灵素何尝识洞宾”,通过引用道家传说中的两位仙人,吕洞宾与林灵素,来探讨认知与理解的相对性。吕洞宾与林灵素之间的关系,象征着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差异。这句话暗示了即使两个看似熟悉的人物,也可能因为各自的经历、立场或认知框架的不同,而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思想与行为。它提醒读者,在理解和沟通的过程中,应当保持谦逊与开放的态度,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并尊重他人的独特视角。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寓言手法,探讨了认知、真实与理解之间的复杂关系,鼓励读者在面对世界的多样性时,保持好奇心、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和深入的方式去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
竹下经房号白莲,社师高行出人天。
一斋巾拂晨钟次,数礼香灯夜像前。
瞑目几闲松下月,净头时动石盆泉。
西湖旧侣因吟寄,忆著深峰万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