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高岑岑,岑岑之下之水,又乌知其深?
既不得升,又不得渡。驾言出游,逢彼之怒。
俯见鱼出峡,仰见飞鸿过山。
我独何为,不得家室,千里万里漫漫。
巫山高,高岑岑,岑岑之下之水,又乌知其深?
既不得升,又不得渡。驾言出游,逢彼之怒。
俯见鱼出峡,仰见飞鸿过山。
我独何为,不得家室,千里万里漫漫。
这首诗以“巫山高”为主题,通过描绘巫山的巍峨与深邃,以及山下水流的不可测度,营造了一种远离尘世、孤独漂泊的意境。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身处远方、无法归家的无奈与孤独感。
首句“巫山高,高岑岑”,直接点明了主题,用“高岑岑”来形容巫山的险峻,暗示了山的难以攀登。接着,“岑岑之下之水,又乌知其深?”一句,将视线从山转向水,通过“不知其深”的疑问,强调了自然界的神秘与不可知性。
“既不得升,又不得渡。”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不可逾越的隔阂感,无论是向上攀爬还是向下涉水,都显得力不从心。诗人似乎在感叹自己的处境,既无法摆脱外界的束缚,也无法找到心灵的归宿。
“驾言出游,逢彼之怒。”这一句中的“出游”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渴望或逃避,而“逢彼之怒”则暗示了这种行动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可能是自然界的风暴,也可能是内心的挣扎。
“俯见鱼出峡,仰见飞鸿过山。”这两句通过鱼和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出诗人的束缚与局限,鱼儿可以自由游弋于峡中,飞鸿能够翱翔于山巅,而诗人却只能在山川之间徘徊,无法真正融入自然,更无法实现内心的自由。
“我独何为,不得家室,千里万里漫漫。”最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自问为何独自漂泊,远离家庭与亲人,面对的是无尽的路途和孤独。这不仅是对现实处境的感慨,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挣扎,以及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在对比中凸显了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