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灌木碍纡回,扫径深林为客开。
绕座此君成独啸,同龛弥勒共苍苔。
纫衣槲叶舒猿尾,吹帽夫容坠竹胎。
一片云岩千顷石,相看静侣亦宗雷。
阴阴灌木碍纡回,扫径深林为客开。
绕座此君成独啸,同龛弥勒共苍苔。
纫衣槲叶舒猿尾,吹帽夫容坠竹胎。
一片云岩千顷石,相看静侣亦宗雷。
这首诗描绘了初夏时节山堂周围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心境。首句“阴阴灌木碍纡回”,以“阴阴”形容灌木丛生的幽暗景象,暗示山中环境的静谧与深邃。“纡回”则描绘出山路曲折蜿蜒的特点,营造出一种探索未知的氛围。接着,“扫径深林为客开”一句,通过“扫径”这一动作,展现了主人对来访者的热情与周到,同时也暗示了山中环境的原始与未被完全开发。
“绕座此君成独啸”中的“此君”指的是竹子,这里借指诗人自己,通过“独啸”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自由与超脱。“同龛弥勒共苍苔”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意境,弥勒佛与苍苔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富有禅意的画面。
“纫衣槲叶舒猿尾”一句,通过“纫衣”(可能是指制作衣物)和“舒猿尾”(猿猴伸展尾巴),展现了山中动物与人类活动的和谐共存。“吹帽夫容坠竹胎”则以“吹帽”(风吹动帽子)和“坠竹胎”(竹子掉落果实),形象地描绘了季节更替与自然循环的美妙。
最后,“一片云岩千顷石,相看静侣亦宗雷”两句,将视角拉高,以云岩和千顷石作为背景,强调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平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