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江头闻国香,滋兰九畹宛在傍。
伊谁采之纫佩纕,我思重华道匪长。
再拜再拜龙衮裳,烈烈清芬被四方,兰兮兰兮母自藏。
青龙江头闻国香,滋兰九畹宛在傍。
伊谁采之纫佩纕,我思重华道匪长。
再拜再拜龙衮裳,烈烈清芬被四方,兰兮兰兮母自藏。
这首《兰畹歌》是明代诗人张弼所作,通过对兰花的描绘,展现了对先贤重华的追思与敬仰之情。
诗中以“青龙江头闻国香”开篇,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香气的场景之中,仿佛能嗅到兰花那独特的幽香。接着,“滋兰九畹宛在傍”,描述了兰花生长的环境,九畹的广阔与兰花的自然生长状态相映成趣。诗人通过“伊谁采之纫佩纕”这一句,引出了对兰花用途的思考,暗示兰花不仅是自然界的美丽之物,更是人们精神寄托的象征。
“我思重华道匪长”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绪转向了先贤重华,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接下来,“再拜再拜龙衮裳,烈烈清芬被四方”,诗人以虔诚的态度向重华表达敬意,同时强调了重华的品德如同兰花般高洁,其影响深远,遍及四方。最后,“兰兮兰兮母自藏”,以兰花自比,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尘世,但内心依然保持着高洁如兰的品质,追求着内心的纯净与高尚。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兰花的喜爱与赞美,以及对先贤的敬仰之情,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洞房停烛,似新岁,数到上元时节。
一盏屠苏千岁酒,添得新人罗列。
昨日迎长,今朝献寿,赏团团佳月。
永和春好,用之不竭嘉客。
见说海上归来,有如瓜大枣,无人分得。
六十二三刘梦得,输与香山乐色。
菱谷二绡,杨枝春草,歌舞琵琶笛。
只愁元日,玉龙催上金驿。
凉月如冰,素涛翻雪,人世依约三更。
扁舟乘兴,莫计水云程。
忽到一洲奇绝,花无数、多不知名。
浑疑是,芙蓉城里,又似牡丹坪。
蓬莱,应不远,天风海浪,满目凄清。
更一声铁笛,石裂龙惊。
回顾尘寰局促,挥袂去、散发骑鲸。
蘧蘧觉,元来是梦,钟动野鸡鸣。
屈指耆英,谁似得、三朝元老。
尚留个、管夷吾在,何忧江表。
世道方占公出处,裔夷争问今年貌。
怎不移、此手整乾坤,长闲了。灵寿却,斑衣绕。
如瓶李,如瓜枣。把禅龛闭定,怕蒲轮到。
师尚父年浑未艾,中书令考犹为少。
看画盆、岁岁浴曾玄,添怀抱。
笳鼓春城,处处有、丰年语笑。
浑忘却、金莲前导,青藜下照。
白雪唱来偏寡和,朱颜老去难重少。
羡遨头、四十已专城,真英妙。奎文宠,崇儒教。
田毛喜,宽租诏。有舂陵之什,无潮州表。
怪雨盲风稀发作,华星秋月争光耀。
看来年、此夜侍端门,开佳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