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肆亭台感不胜,旧时和气冷如冰。
城池人物分今昔,市井繁华间废兴。
断壁野花迎客棹,坏桥津柳晒渔罾。
谁知兵后商人少,岁课犹随国用增。
列肆亭台感不胜,旧时和气冷如冰。
城池人物分今昔,市井繁华间废兴。
断壁野花迎客棹,坏桥津柳晒渔罾。
谁知兵后商人少,岁课犹随国用增。
这首《舟过长芦》由明代诗人宋讷所作,通过对舟行长芦时所见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战乱之后社会变迁的深刻主题。
首联“列肆亭台感不胜,旧时和气冷如冰”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开篇,将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冷清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萧条景象的感慨。这里的“列肆亭台”象征着往日的繁荣,“和气冷如冰”则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的凄凉氛围。
颔联“城池人物分今昔,市井繁华间废兴”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通过“城池”、“人物”、“市井”等具体意象,强调了战争对社会结构和生活状态的彻底改变,昔日的繁华与今日的衰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颈联“断壁野花迎客棹,坏桥津柳晒渔罾”则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荒凉与破败。断壁残垣中,野花却依然顽强生长,似乎在向过往的客人诉说着历史的痕迹;而废弃的桥梁上,垂柳下晾晒的渔网,更添了几分荒凉与寂寥。
尾联“谁知兵后商人少,岁课犹随国用增”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衰退与国家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战争之后,商人的数量减少,但国家的税收却仍然增加,这反映了战乱对经济的严重破坏以及政府在战后的艰难维持。
整体而言,《舟过长芦》不仅描绘了战乱后社会的凋敝景象,还蕴含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以及对和平与繁荣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