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斧曾看渡海行,玺书今捧向秦京。
临关青燧诸羌远,登阁黄云五畤平。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带尽干城。
朔方正借台中画,从此河湟不用兵。
绣斧曾看渡海行,玺书今捧向秦京。
临关青燧诸羌远,登阁黄云五畤平。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带尽干城。
朔方正借台中画,从此河湟不用兵。
这首诗描绘了龚侍御即将前往关中的场景,充满了对他的期待与祝福。首句“绣斧曾看渡海行”,以“绣斧”象征龚侍御过去的功绩和成就,暗示他曾经有过渡海远征的经历,显示出其非凡的才能和勇气。接着,“玺书今捧向秦京”则表明他现在肩负着新的使命,即将前往京城,接受重要的任务或任命。
“临关青燧诸羌远,登阁黄云五畤平”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来描绘龚侍御即将面对的场景。青燧可能指的是边关的烽火台,诸羌远去,暗示边疆安宁;黄云五畤,则可能是形容关中地区景色壮丽,五畤平则意味着土地肥沃,农业丰收。这两句既展现了关中的自然美景,也预示着龚侍御将带来和平与繁荣。
“百二封疆多井牧,三千冠带尽干城”进一步强调了关中的重要性和龚侍御此行的意义。百二封疆,形容关中地区的广阔和战略地位;多井牧,指丰富的资源和畜牧业发展;三千冠带,可能是指众多的官员和百姓;干城,比喻坚不可摧的屏障。这四句诗赞美了关中的富饶与安定,以及龚侍御在此地的重要作用。
最后,“朔方正借台中画,从此河湟不用兵”表达了对龚侍御能力的高度信任和期望。朔方,泛指北方,这里可能特指关中地区;台中画,可能是指朝廷的决策或计划;河湟,指的是黄河与湟水之间的地区,这里暗示了龚侍御将带来和平,不再需要军事行动。整首诗通过这些描绘,既展示了对龚侍御个人才能的赞赏,也寄托了对关中地区未来的美好愿景。
赤日沦金镜,黄枢闇璿图。
兹邦据海甸,自昔繁丽区。
邗沟过山阳,夫差以驰驱。
九鼎未入泗,祭胙归勾吴。
汉宗有刘濞,拒谏干天诛。
非也治宫馆,思霸蔑硕儒。
枚生宅空岿,董相井亦芜。
迹往伤荆杞,时来念屠沽。
隋家代云季,南巡握灵符。
持楫下汴水,开门朝江都。
龙旗逼象纬,凤扆临星湖。
奏乐九曲池,飞萤满山隅。
儿童歌李花,高台夕欢娱。
当时堕簪珥,今人拾玑珠。
宝帐荒月观,锦帆散秋菰。
我行一洒泪,悲歌杂啼蛄。
翩翩游侠子,粲粲倾城姝。
借问东陵贵,何如青门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