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屋清宵初雪后,砚蟾冰结松风吼。
景物懰慄入吟评,徘徊却缩裁诗手。
地炉榾柮拨温黁,白灰红炭堪为友。
何必龙团石鼎烹,无须篆袅金猊口。
楞严暖触非全句,懒残半芋真消受。
春和一室解严威,恍似宫梅馥文牖。
却忆林林扈跸人,均得如兹禦寒否。
毡屋清宵初雪后,砚蟾冰结松风吼。
景物懰慄入吟评,徘徊却缩裁诗手。
地炉榾柮拨温黁,白灰红炭堪为友。
何必龙团石鼎烹,无须篆袅金猊口。
楞严暖触非全句,懒残半芋真消受。
春和一室解严威,恍似宫梅馥文牖。
却忆林林扈跸人,均得如兹禦寒否。
这首《拨火谣》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描绘了冬夜室内拨火取暖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诗意。
首句“毡屋清宵初雪后”,以“毡屋”点明了居住环境的简朴,而“清宵”则暗示了时间的静谧。初雪之后的夜晚,屋内格外宁静,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
接着,“砚蟾冰结松风吼”一句,将室内景象与室外景象巧妙结合。砚台上的月光仿佛被冻结成冰,而室外的松风则在呼啸,形成鲜明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映衬出室内生活的安宁。
“景物懰慄入吟评,徘徊却缩裁诗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物的细腻感受,以及在创作时的犹豫与思考。面对如此美景,诗人似乎陷入了沉思,难以立刻捕捉到灵感,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微妙心理活动。
“地炉榾柮拨温黁,白灰红炭堪为友。”描述了诗人通过拨动炉火来取暖的过程,炉火的温暖成为了诗人的朋友。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生活的温馨,也象征着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状态。
“何必龙团石鼎烹,无须篆袅金猊口。”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奢华生活的淡然态度,认为简单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带来内心的满足和平静,无需过分追求物质享受。
“楞严暖触非全句,懒残半芋真消受。”这里引用了佛教典故,通过楞严经中的暖触和懒残和尚吃半块芋头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平静和知足常乐的生活哲学。
“春和一室解严威,恍似宫梅馥文牖。”最后两句将室内的情景与室外的春日景象联系起来,暗示了室内生活的温暖与舒适,如同宫中梅花的香气弥漫在窗户之间,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艺术的独特感悟,以及在繁华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的追求。
长安出佳丽,宛洛多名姝。
游戏芳春日,踏青岐路隅。
银环约素手,玉佩飘华裾。
丹霞错绮袖,惠风扬罗襦。
悬腰灿火齐,充耳大秦珠。
珊瑚间四体,宝钗直万馀。
扬音若蕙兰,吹气胜芙蕖。
吴姬亮非偶,卫女焉得如。
众观共叹息,日暮罗长衢。
居者为忘飧,行者各踟蹰。
何来少年辈,三五乘骊驹。
倾城睹明艳,荡思欲忘躯。
岂无千金聘,谐此百岁娱。
畴为伯鸾匹,偃蹇宁独居。
寄声侠游子,相望徒区区。
边尘连岁静于扫,塞马曾嘶汾上草。
落日偏增流水寒,白云不减青山好。
宦游此地故知多,半是閒门雀可罗。
伯镇守城功自见,农桑依旧满西河。
此地辟天津,关城万马屯。
势临南极迥,威拥上游尊。
日月分三辅,风烟接九藩。
雕盘秋气肃,鲸击夜涛奔。
赤羽边庭檄,青油使者轩。
北来多破胆,南望易消魂。
人意明群盗,天心暗陆浑。
凭舷仗尊酒,孤抱向谁论。
石室先生岷峨英,指端宛宛八法精,墨池写出淇园青。
雪堂一老寰中豪,胸中屈蟠金错刀,渭滨派作北海涛。
天生两奇令相值,半幅生绡斗秋色,长离翔空舞玄翮。
一舞一翮黄金钧,坐令箧笥烟云新,宝之者谁缑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