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
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
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林僧房景象,诗人邀友至此,共享自然之美。开篇“野寺僧房远,陶潜引客来”即设定了场景,远离尘世的僧房,仿佛是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引领着游客进入这片宁静的境界。
接下来的“鸟喧残果落,兰败几花开”细腻地描绘出自然界的生机与变化。鸟儿在树间欢鸣,果实纷纷而落,而兰草虽已凋零,但仍有几朵花朵开放,这些都是对季节变迁的一种写照。
“真性知无住,微言欲望回”则透露出诗人超脱世俗的思想,他明白万物皆无常,自己的内心世界也不例外。这里的“微言”可能是指那些不易觉察的、对往事的眷恋之情。
最后,“竹风清磬晚,归策步苍苔”则是诗人在日暮时分,听着竹林中的风声,如同清晨的磬音,提醒他该返回了。这里的“归策”暗示了一种旅途的结束,而“步苍苔”则表现出一种沉默而坚定的回归。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人生无常和内心世界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情怀。
锦川谁为寄阳春,清净堂中清净人。
二十八言刊石处,长如列宿照闲身。
人生一世。如此元如此。造化都从起时起。
看庭前桃李,弄蕊开花,还又看,一度成阴结子。
母寿亲认取,叶叶枝枝,一气分来结成底。
更得故人书,遗我新词,把寸心、分明指似。
信过眼、浮华几何时,剩培植根心,等闲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