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风雨后,散雹满城飞。
得势迅雷厉,感时寒露违。
谁回天地怒,先示雪霜威。
蒿目疮痍甚,将毋悔祸机。
重阳风雨后,散雹满城飞。
得势迅雷厉,感时寒露违。
谁回天地怒,先示雪霜威。
蒿目疮痍甚,将毋悔祸机。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后的一场风雨,以及随之而来的雨雹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与变化,同时也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首联“重阳风雨后,散雹满城飞”,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和自然现象,风雨之后,雹子在城市上空飘洒,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氛围。接着,“得势迅雷厉,感时寒露违”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雷声和寒露人格化,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迅猛与不合时宜,暗示了自然界力量的不可预测性。
“谁回天地怒,先示雪霜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力量的象征意义,将天地间的愤怒与雪霜的威严联系起来,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强大,也暗含了对某种力量或权威的敬畏与反思。
最后,“蒿目疮痍甚,将毋悔祸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忧虑和对可能引发的后果的警觉。这里的“蒿目”比喻忧心如焚,而“疮痍甚”则形象地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诗人通过这句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切关注,并提醒人们警惕可能带来的祸患。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神秘,更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性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旧说龟为石,今知石化龟。
溪分剡溪秀,亭近镇亭遗。
沙鸟穿青樾,岩花覆碧漪。
逢僧如雅素,携看古廊碑。
多忘昏昏久废书,闲来石上采菖蒲。
瘦鞭走石蛟龙窟,细叶穿苔虎豹须。
阴洞容光明复晦,乳泉盈坎润难枯。
试拈九节风前嗅,已觉登仙不用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