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
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
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
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
这首诗描绘了道家炼丹修仙的景象,充满了神秘色彩。"本末无非在玉都,亦曾陆地作凡夫"两句表明修炼者原本是仙人,但也曾经历过世间凡人的生活,体现出道家的出世思想和修炼过程中对肉身的超脱。
接着"吞金食气先从有,悟理归真便入无"则写出了修炼时吞服丹药、吸纳天地之气,以及通过悟透大道最终达到精神层面的解脱。这里的“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反映了道家对于宇宙本原的认识。
"水火自然成既济,阴阳和合自相符"则展示了修炼过程中的天地自然法则,以及阴阳二气的调和统一,这些都是道教内丹术追求的境界。
最后两句"炉中炼出延年药,溟渤从教变复枯",描述的是在炉鼎中炼制长生不老之药,并且通过修炼使得道法指导下,原本干涸枯萎的生命得以恢复活力。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唐代吕岩对道家修炼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会稽山人其姓钟,丹青之外诗仍工。
若耶溪上弄云水,谁将姓氏彻九重。
文华殿前见天子,受釐三日居斋宫。
东厢落笔风雨疾,指盼屡得回重瞳。
重瞳一一分甲乙,御笔亲书为第一。
峰峦惨淡李营丘,烟云灭没王摩诘。
诏令内府赐麟蹄,又向边城落戎籍。
山人拜舞前致词,草茅何幸逢明时。
金坡玉琐天上见,惜臣老矣无能为。
鉴湖一曲臣所好,细草幽花梦中到。
敕赐乌纱作外臣,白石清泉恣游钓。
云浩浩,江悠悠,山人去矣谁为留。
人生虽云故乡乐,大隐金门亦不恶。
君不见,东方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