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
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
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
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
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
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
这是一首探讨事物本性与适应自然、顺应时势的哲理诗。首句“木直几自寇,石坚亦他攻”通过比喻说明天下万物各有其固有的属性,不可强求改变。接着,“何言为用薄,而与火膏同”表达了对那些试图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在自然法则中,坚硬和软弱各有其适应之地。
“物类有固然,谁能取径通”进一步阐述了万物各有其本性,不可妄加改变。然后,“纤纤良田草,靡靡唯从风”以草木顺风的姿态,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事物顺应自然力量的美好景象。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写出了植物在四季更迭中接受阳光雨露、生长繁盛的情状。紧接着,“生性苟不夭,香臭谁为中”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如果生命的本性不是短暂的,那么何须区分什么是香甜美好,什么是刺鼻恶臭。
最后两句“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终始行一意,无乃过愚公”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哲学思想的态度,认为道家的至柔和儒生的坚持各有其价值,而自己则秉持一种始终如一的原则,不会走向极端。
这首诗语言朴实而含义深远,通过对自然界事物属性的观察与思考,引申出人生哲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辨能力。
敢誇三百尽豪英,四海相逢宛弟兄。
自古交情因宦短,于今肝胆赖君明。
君已俨然使星出,我犹依旧一书生。
此日风尘为余熟,此去湖山与君迎。
不堪重唱阳关曲,凄凄数语怅归人。
归人时逐乡关梦,旅客漫将诗句鸣。
西风乍夜绕廊急,霜林应醉黄叶横。
闻说西湖秋更好,聊以兹意送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