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七》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七》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蜀士李八百,穴居吴山阴。

默坐但形语,从者纷如林。

其后有李宽,鸡鹄非同音。

口耳固多伪,识真要在心。

(0)
注释
蜀士:蜀地的读书人。
穴居:隐居。
吴山阴:吴山的北边或阴面。
默坐:静静地坐着。
形语:用身体动作交流。
纷如林:众多的样子。
李宽:另一个人名,与前文的李八百对比。
鸡鹄:比喻两人观点不同,如同鸡和鹅叫声不同。
非同音:不一致,观点不同。
口耳:言语和听闻。
固多伪:往往多有虚假。
识真:识别真伪。
在心:关键在于内心。
翻译
蜀地的读书人李八百,居住在吴山的阴面。
他静静地坐着,只用身体动作交流,跟随他的人都很多。
接着是李宽,他与李八百虽然同姓,但观点不同。
言语和听闻往往多有虚假,识别真伪关键在于内心。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李八百的生活情景。他居住在蜀地的吴山阴处,过着与世隔绝的穴居生活。尽管他不多言语,但他的德行和智慧却吸引了众多追随者,如同树林一般茂密。这之后,又提到了李宽,他的为人不同于常人,就如同鸡和鹄虽然相似但鸣叫各异。诗中的“口耳固多伪”表达了对外界喧嚣多为虚假的看法,而“识真要在心”则强调了辨别真伪须凭内心的智慧。

这首诗通过对李八百和李宽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高洁品格和独特个性的赞赏,以及对世俗浮华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自己追求真理、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这是苏轼在宋代的一首作品,他以诗歌形式表达了个人对于真与伪的深刻见解。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尔朱真人药灶

当日先生药已成,便将金井等闲轻。

迨今遗迹峰峦上,时有青烟灶下生。

(0)

赠拂云主人

十年作计须种木,一日不可使无竹。

道人于此得三昧,绿雾中间著苍玉。

拂云谁为名其居,我亦心同云卷舒。

相期直觅飞霞佩,不用重拈种树书。

(0)

自警

俗尘易污人,胸次须自洁。

君看四明老,冰壶浸秋月。

(0)

喜范光伯相过

章江东下几湾洄,谁伴臞仙夜探梅。

离别不禁诗社冷,遭逢莫放酒船回。

冰霜满眼岁将换,花柳转头春又来。

安得飞腾九霄外,鞭鸾笞凤日相陪。

(0)

连日大雪独坐有感·其二

呼得苍头数橐金,旋沽村酒过墙阴。

焦琴不鼓知音断,冻笔频呵作意吟。

扰扰漫天空眩目,看看出日为寒心。

凭君试向江边问,又涨晴波几尺深。

(0)

再用韵述怀

少年发愤欲忘餐,信木能钻透石盘。

灯火半生徒自苦,齑盐并日不嫌单。

嗟来未肯低头拜,臭腐那须著眼看。

何物马肝犹不悟,怜渠五利竟诛栾。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金庸 苏武 齐已 僧皎然 朱庆余 郁达夫 郭沫若 陶宏景 王珪 乾隆 梁羽生 曹叡 文征明 启功 卓文君 吉鸿昌 李嘉佑 沈雁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