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息壤诗,并叙》
《息壤诗,并叙》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四言诗

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

帝敕下民,无敢或开。惟帝不言,以雷以雨。

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帝茫不知,谁敢以告。

帝怒不常,下土是震。使民前知,是役于民。

无是坟者,谁取谁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

(0)
鉴赏

这首诗名为《息壤》,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之手。诗中借助神话想象,通过“帝”这一抽象的权力象征来表达对自然法则和君主权威的敬畏与批判。

开篇三句以宏大的画面展现了天帝对于大地的掌控与庇护。"帝息此壤,以藩幽台",意在强调天帝对土地的养育和保护,如同筑起高台来守护这片土地。"有神司之,随取而培"则描绘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维系着这个世界的秩序,每一次天帝的行动都伴随着神明的操控。

紧接着,诗人通过“帝敕下民,无敢或开”表达了君主对臣民的命令与禁令,以及臣民对于这一权威的服从。这里的"敕"字体现了上天或君王的不可违抗的命令,而臣民则不敢有任何异议。

然而,诗人在后文中转换了语气,通过“惟帝不言,以雷以雨”暗示即便是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可能不经意料地发怒。"惟民知之,幸帝之怒"则表现出人们对于这种自然界或君主权威的敬畏与恐惧,同时也在祈求避免天帝或君王的愤怒。

接下来的几句“帝茫不知,谁敢以告。帝怒不常,下土是震”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表达了对于权威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这种不稳定性的恐怖后果。

最后,“使民前知,是役于民。无是坟者,谁取谁干。惟其的之,是以射之”则转向批判,对于人民的压迫与剥削进行了隐晦的指控。这几句诗意在表达,即便是在维系秩序的过程中,也可能隐藏着对民众的剥夺和不公,进而质疑这种所谓的“秩序”是否真正为了人民的福祉。

总体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苏轼对于自然与权威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社会不平等与君主专制的批判态度。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行路难

行路难,历九土,猛虎当途狼在坞。

满目莽苍荆菅深,猎者谁为施弶弩。

行路难,渡江河,其中岂无蛟与鼍。

行舟往往看风色,如山大浪扬惊波。

水陆之险尚可平,人心对面干戈横。

浮云变态在焂忽,阴矢设毒无猜惊。

君不见史伯鱼,处世以直诚非愚,西边鹊噪东啼乌。

行路难,堪嗟吁!

(0)

送丁好义

晨登吴王台,苍然望八荒。

大江东南去,浮云西北翔。

中有鹓雏飞,前随双凤凰。

梧桐正苍翠,亦待鸣朝阳。

白露湛清秋,山花已黄黄。

折之欲相赠,岁晏同幽芳。

(0)

送果上人游雁山

雪消山色涨东州,最好天台雁荡游。

背负青天缘鸟道,面承□雨看龙湫。

深春林麓多金刹,落日江湖自白头。

石上玉芝应拾得,念吾无物可销愁。

(0)

武夷宫

仙人缥缈踏春鸿,月落青峰第几重。

琪树雪中巢一鹤,石坛秋后蛰双龙。

古时有冢埋黄帝,今日无人见赤松。

独愧曾孙幔亭上,翠华同醉玉芙蓉。

(0)

游嘉山

不到嘉山十五年,神林祠宇两悠然。

鹅溪鹅泛溪头月,龙井龙蟠井底天。

霖雨未能酬素志,烟霞且得遂高眠。

一觞一咏归来晚,朋友相联若有缘。

(0)

昆崙山牧童歌

昆崙丘,云上头,河西之子牧氂牛。

野田蓬莱牛不食,直上昆崙几千尺。

凌絪缊,上昆崙。牛背上,弄碧云。

氂牛努角旁无人,与云同入天之门。

天门高高向西极,月华烂烂飞五色。

云间夜食明月光,身上斓斌虎文碧。

昆崙郁嵯峨,中高四下流黄河。

黄河水流东入海,牧人自唱蓬莱歌。

神刀断截氂牛尾,析木津头献天子。

(0)
诗词分类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诗人
董士锡 太白山神 李璟 陈季同 周晋 严忠济 田游岩 王象春 郏亶 崔元略 滕珦 王嫱 梁焘 都穆 温峤 班婕妤 陈时政 叶法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