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君高世士,养晦烟萝中。
三秀咽沆瀣,九还炼芙蓉。
所期后天老,辟谷追赤松。
谁云金石姿,翻与蒲柳同。
倏若朝露晞,洎若逝水东。
黄山失故色,白杨起悲风。
潜德未昭晰,遗恨无终穷。
些馀蒿里曲,猿鹤啼苍空。
孙君高世士,养晦烟萝中。
三秀咽沆瀣,九还炼芙蓉。
所期后天老,辟谷追赤松。
谁云金石姿,翻与蒲柳同。
倏若朝露晞,洎若逝水东。
黄山失故色,白杨起悲风。
潜德未昭晰,遗恨无终穷。
些馀蒿里曲,猿鹤啼苍空。
这首挽诗《孙处士挽诗》由明代诗人邓林创作,是对孙处士高尚人格和独特生活态度的深情悼念。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逝者的缅怀与哀思。
首句“孙君高世士,养晦烟萝中”描绘了孙处士隐居山林、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以“高世士”称其为超凡脱俗之人,体现了对其高尚品德的敬仰。“三秀咽沆瀣,九还炼芙蓉”则通过神话般的描述,赞美孙处士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的精神追求。“所期后天老,辟谷追赤松”进一步强调了孙处士对长寿和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古代道家思想相呼应。
然而,“谁云金石姿,翻与蒲柳同”一句转折,表达了对孙处士生命短暂的感慨,暗示了人生无常的主题。接下来的“倏若朝露晞,洎若逝水东”更是以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比喻人生的短暂与不可逆转,增强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黄山失故色,白杨起悲风”描绘了孙处士离世后,黄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白杨树在风中摇曳,发出悲鸣,象征着失去一位重要人物所带来的哀痛与寂寥。最后,“潜德未昭晰,遗恨无终穷”表达了对孙处士未被世人充分认识和理解的遗憾,以及对其留下的遗憾无法弥补的无奈。
结尾“些馀蒿里曲,猿鹤啼苍空”以凄凉的景象收尾,通过蒿里曲(古代丧歌)和猿鹤的哀鸣,渲染出一种深沉的哀悼氛围,将对孙处士的怀念之情推向高潮。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对孙处士生平的回顾和对其逝世的哀悼,不仅展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情感,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命运之间关系的哲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