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何曾为洁名,夷吾事业伯夷清。
太初果识前贤意,岂必区区论二城。
去国何曾为洁名,夷吾事业伯夷清。
太初果识前贤意,岂必区区论二城。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偶摹乐毅论因成》其二。乾隆皇帝作为古代帝王,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此诗借古喻今,表达了他对历史人物与道德品质的独特见解。
首句“去国何曾为洁名”,开篇即提出疑问,指出那些离开国家的人,是否真的为了追求清白的名声?这里暗含了对历史上一些政治人物行为动机的反思,强调了行动背后的真正意图。
“夷吾事业伯夷清”一句,引用了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夷吾)和伯夷的故事,管仲在齐国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而伯夷则因不满周武王伐纣而选择不食周粟,隐居山林。通过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不同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的理解与尊重。
“太初果识前贤意,岂必区区论二城”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太初在这里指的是宇宙的开始或事物的起源,诗人认为,真正的理解与认识,应当超越表面的功利与对立,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与根源。他并不拘泥于简单的对错评判,而是倡导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方式,即从源头出发,理解前人的意图与选择背后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引述与反思,展现了乾隆皇帝深邃的历史观和哲学思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道德与价值判断的独到见解。
君不见郝氏庭前晚日破秋阴,隆也便便千古心。
又不见云梦渔矶碧水处,俊也清名挂青史。
儒风忠节两传家,杰气源源长不已。
武威夜色沈秋月,武威楼上歌声咽。
梦回天与玉麒麟,争似峨眉千仞雪。
雪中落落多乔松,苍枝偃干如虬龙。
枝上曾栖云表鹤,养雏飞去翔寥廓。
年来又见鹤雏归,城郭依然人已非。
悠悠却返烟霄去,蜀雾秦云千里暮。
王土平平。正海息波澜,岳敛云烟。
三景虚明,八表澄清,一月普照诸天。
有流霞洞焕,映黍珠、徐下空玄。绝形言。
见千真拱极,万气朝元。
当时鹤鸣夜半,感真符宝篆,特地清传。
碧湛龙文,红凝龟篆,绛衣舞鬣蹁跹。
计功成果就,无真教、郭景飞仙。已千年。
亘灯灯续焰,光朗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