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
八月九日正长夜,千声万声无了时。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思妇在秋夜捣衣的场景,通过月光、风声和砧杵的声音,渲染出一种凄凉悲切的情感。诗中“八月九日正长夜”指出的时节,恰好是秋分前后,夜晚尤其漫长。思妇捣衣之声,如同千言万语,无尽无休,折射出她内心的忧虑与不舍。
“应到天明头尽白,一声添得一茎丝”则表达了时间流逝,到了破晓时分,思妇的头发已尽白,而每捣一下砧杵,却只能增加一点点细微如絲的成果,这不仅是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也是对生活艰辛、岁月匆匆的深刻写照。
诗人通过这种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底层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辛酸与孤独,同时也表现了自己对于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心。全诗语言平易近人,情感真挚,反映出白居易倡导的“为民请命”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