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儿三岁馀,苦为无母儿。
起居依大母,饱食但知嬉。
下庭拾枯竹,促步驱邻鸡。
苔滑不受鞋,蹶足沾烂泥。
有时弄瓦草,手面常污黧。
见羊辄呼马,捲裤便思骑。
偶闻阿兄读,向隅学唔咿。
记诵杂零星,牵扯诗书辞。
娇慧皆可怜,爱惜宁讳私?
所悲汝母死,襁褓尚无知。
不能鞠汝身,看汝成立时。
汝裈短及膝,犹汝母所为。
竟劳汝大母,为汝缝续之。
招来抱诸膝,抚顶潜涕洟。
吾鳏往谁告,藉汝聊解颐。
峥嵘此头角,愿汝骍弗犁。
夔儿三岁馀,苦为无母儿。
起居依大母,饱食但知嬉。
下庭拾枯竹,促步驱邻鸡。
苔滑不受鞋,蹶足沾烂泥。
有时弄瓦草,手面常污黧。
见羊辄呼马,捲裤便思骑。
偶闻阿兄读,向隅学唔咿。
记诵杂零星,牵扯诗书辞。
娇慧皆可怜,爱惜宁讳私?
所悲汝母死,襁褓尚无知。
不能鞠汝身,看汝成立时。
汝裈短及膝,犹汝母所为。
竟劳汝大母,为汝缝续之。
招来抱诸膝,抚顶潜涕洟。
吾鳏往谁告,藉汝聊解颐。
峥嵘此头角,愿汝骍弗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失去母亲的三岁孩童的生活境况和内心世界,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与对母亲的怀念。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孩童在祖母关怀下的生活片段,以及他对母亲的思念。
“夔儿三岁馀”,开篇点明了孩童的年龄和特殊的身份——失去了母亲的孩子。“苦为无母儿”,直接表达了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无助感。
接着,诗人通过一系列生活场景,如“起居依大母”、“下庭拾枯竹”、“有时弄瓦草”等,描绘了孩童在祖母身边的生活状态。这些日常活动不仅体现了孩童的天真无邪,也反映了祖母对他的照顾与陪伴。
“见羊辄呼马,捲裤便思骑”,这两句生动地刻画了孩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模仿行为,虽然这些模仿可能并不符合现实,却能反映出孩童的想象力和探索欲。
“偶闻阿兄读,向隅学唔咿”,孩童在祖母的怀抱中,偶尔听到哥哥读书的声音,便模仿着发出咿呀之声,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家庭成员的亲近。
“记诵杂零星,牵扯诗书辞”,孩童虽然年纪尚小,但已经开始接触书籍,通过记忆和模仿学习文字和诗句,展现了他的学习能力和对文化的初步接触。
“娇慧皆可怜,爱惜宁讳私?”表达了对孩童的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失去母亲的深深同情。
“吾鳏往谁告,藉汝聊解颐”,诗人以自己的身份自述,表达了作为父亲的孤独和对孩子的依赖,通过孩子带来的一丝慰藉。
最后,“峥嵘此头角,愿汝骍弗犁”,寄托了对孩子未来的期望,希望他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有用之才,同时也表达了对失去母亲的遗憾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实,通过对孩童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家庭的温暖与亲情的力量,同时也蕴含了对失去亲人的哀伤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层台在漳河,遥望蓬莱阙。
君王相往来,靓妆待明月。
月出耿夜光,轻风飏流黄。
便逐浮云起,何能梦高唐。
昨日邺城隅,游冶者谁子。
金镮双凤凰,欲买朱丝履。
履卖未足珍,寄言遗所亲。
青楼若生女,莫作漳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