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凉如画。系缆丛祠下。水佩风裳魂欲化。
碧月迢迢残夜。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
灯凉如画。系缆丛祠下。水佩风裳魂欲化。
碧月迢迢残夜。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
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
这首《清平乐·舟宿水仙墩》由清代诗人刘嗣绾所作,描绘了舟泊水仙墩时的静谧与凄美景象。
首句“灯凉如画”,以“凉”字渲染出夜晚的寒意,同时将灯火比作画,营造出一种既冷又美的意境。接下来“系缆丛祠下”,点明了舟泊的位置,祠庙的静默与舟的停靠形成对比,增添了几分孤寂之感。
“水佩风裳魂欲化”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水波比作女子的佩饰和衣裳,生动地描绘了水面在微风中的轻盈姿态,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仿佛连魂魄都被这美景所吸引,难以自拔。
“碧月迢迢残夜”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深邃,碧绿的月光洒在大地上,与远处的夜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幽远的画面。
“晓来零落明珰,镜中生怕思量”两句,通过晨曦中零落的珠子(明珰)与镜子的映照,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美好易逝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手把一丝烟柳,不知秋恨多长”以烟柳为喻,象征着诗人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烟柳,更是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与不舍。这一句不仅描绘了眼前的景致,更蕴含了诗人深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舟宿水仙墩时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情感世界。
当年尚父,一个便兴周。今十倍,更何忧。
冲融道貌丹为脸,扶疏漆发黑盈头。
世方知,非熊老,聚吾州。
有智略、可从兹日用,有志愿、可从兹日酬。
天付我,怎教休。
琼浆且共飞千斛,蟠桃应得见三偷。
谅吾皇,恢复后,尽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