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千峰石磴危,经台香阁但馀基。
僧从离乱居山少,客为登临出寺迟。
伏虎已无岩下锡,放鱼空有竹边池。
曾闻至治承平日,箫鼓春风过六时。
路入千峰石磴危,经台香阁但馀基。
僧从离乱居山少,客为登临出寺迟。
伏虎已无岩下锡,放鱼空有竹边池。
曾闻至治承平日,箫鼓春风过六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重游道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路入千峰石磴危"展现了山路险峻,石阶陡峭,暗示了道场所在之地的偏远与自然环境的雄奇。接下来的"经台香阁但馀基"则表达了道场昔日的辉煌如今只剩下遗迹,流露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
"僧从离乱居山少"反映了社会动荡时期,僧人生活清苦,少有人迹,道场显得更加寂静。"客为登临出寺迟"则写出诗人自己因对道场的留恋而迟迟不愿离开,表现出他对这里的深厚情感。
"伏虎已无岩下锡,放鱼空有竹边池"通过描绘昔日僧人修行生活的细节——岩下放置的锡杖和竹边的鱼池,如今都已空置,进一步强化了道场的荒凉与变迁。
最后两句"曾闻至治承平日,箫鼓春风过六时"回忆起往昔太平盛世,道场内笙歌鼎沸、春意盎然的景象,与眼前冷清的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繁华的怀念以及对当下世事变迁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抒怀,寓情于物,通过对道场遗迹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
西家艳女罗敷,柔肌金城土酥。
皎若清冰玉壶,双波滟滟睛矑。
娇啼芙蓉露珠,吹气兰醒蕙苏。
头上倭堕俄俄,暖金雀钗婀娜。
鬓云对侵翠蛾,湘裙十二纤罗。
衣䘯无风自波,下隐双莲绣靴。
柔荑飞梭流黄,织成比翼鸳鸯。
娇歌激尘绕梁,浮云如掣不扬。
妙舞婉盻生光,四坐粉黛摧藏。
十六狂且见求,要眇微言不酬。
黏竿挟弹遨游,凉飔翛翛药裯。
徘徊顾影无俦,昼永更长岁脩。
东邻冶容少年,娶妇曷鼻魋颜。
怨耦等诽齐怜,目成色授神传。
沈吟却行不前,命矣夫复何言。
豪客车尘走,勇虫断其后。
客岂无慧知,毅然避臂肘。
遇合要有因,刚柔异禀受。
苟不逢其人,蕞尔无何有。
从古多战场,壮往辄自负。
大石厌累卵,鲜不碎八九。
嗟此乡小民,义勇呼徒首。
一夜血江河,哀哀哭父母。
关西人杰。有对日丹心,凌霜老节。
鹏起秋风,龙腾春浪,早岁声华奇绝。
多少苍生命脉,些子王章机诀。
全仗赖,有脚阳春,无情冷铁。堪悦。
真个是,民困方苏,百里弦歌彻。
子厚情思,九龄风致,才望齐贤并列。
休羡名高豸府,更看声流龙阙。
有时节,凤诏飞来,岩廊调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