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面目何为真,我来问取山头人。
山人住惯等平地,脉脉无言锄白云。
庐山面目何为真,我来问取山头人。
山人住惯等平地,脉脉无言锄白云。
这首诗以庐山为背景,通过诗人与山中人的对话,探讨了庐山的真实面貌。诗中的山人象征着自然与隐逸的生活方式,他“住惯等平地”,似乎对庐山的高耸并不在意,而是将自己融入自然之中,与白云为伴。山人“脉脉无言”,却通过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传达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诗人在庐山面前提出了疑问:“庐山面目何为真?”这不仅是对庐山自然景观的探索,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山人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真正的庐山,是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融入自然,而非仅仅仰望或欣赏它的外在美。通过山人与诗人的对话,诗人似乎领悟到了庐山乃至自然界的深层意义,那就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平凡生活中寻找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富有象征意味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和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赋奏淩云,真才子、至尊曾许。
长太息、文章憎命,骅骝失主。
放逐身随麋鹿伴,英雄志偃蛟龙雨。
记锦裘、跃马出榆关,题诗处。白莲社,谁偕与。
石渠阁,曾凝伫。且南窗寄傲,东篱高踞。
五岳梦游禽庆屐,三挝醉弄祢衡鼓。
笑韩陵、一片石崚嶒,差堪语。
宝镜娇鸾舞。恰兰舟、迎来桃叶,香凝金缕。
八月广陵秋色好,吹上远山眉妩。
问今夕、三星在户。
廿四桥头明月在,倩红牙翠管翻新谱。
情定句,为郎补。妆成倦倚梅花坞。
问檀郎、未谙心性,偷询鹦鹉。
咫尺蓬山谁得到,长是君家为主。
算只有、信陵公子。
一片雄心无处寄,向温柔队里寻乡土。
歌且醉,戍筹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