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窝老人古仙客,长髭大额不盈尺。
好与圯上先辈游,入海化作丝文石。
河伯之宫虬与龙,鞭水行雨多阴风。
老人总不任智力,妙与太极归洪濛。
当时鹿亦解人意,呼之俱化形无异。
蟠桃称寿事有无,或前或后那能记。
娲皇炼石石上天,以其馀者沉深渊。
老人视之如儿戏,不与此石相周旋。
一从立极人民著,危微变幻归何处。
制成文字记升沈,几度江山换云树。
尧天十日光先徂,金人十二今有无。
已将身世悬大象,看穷造化笑玄都。
观察斋头频过我,老人亦向斋头坐。
濠梁小景饶仙风,何必蓬莱深处卧。
鸡窝老人古仙客,长髭大额不盈尺。
好与圯上先辈游,入海化作丝文石。
河伯之宫虬与龙,鞭水行雨多阴风。
老人总不任智力,妙与太极归洪濛。
当时鹿亦解人意,呼之俱化形无异。
蟠桃称寿事有无,或前或后那能记。
娲皇炼石石上天,以其馀者沉深渊。
老人视之如儿戏,不与此石相周旋。
一从立极人民著,危微变幻归何处。
制成文字记升沈,几度江山换云树。
尧天十日光先徂,金人十二今有无。
已将身世悬大象,看穷造化笑玄都。
观察斋头频过我,老人亦向斋头坐。
濠梁小景饶仙风,何必蓬莱深处卧。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鸡窝老人的形象,他与古代仙人相似,有着长长的胡须和宽大的额头,身高不足一尺。他似乎与圯上先辈有交游,并且能够化身为丝文石。在诗中,河伯之宫内有虬龙,它们能鞭水行雨,带来阴风。然而,这位老人似乎并不依赖智力或力量,而是与宇宙的原始混沌状态相融合。
诗中提到鹿也理解人类的情感,能够与老人一同变化形态。关于蟠桃的传说,以及女娲炼石补天的故事,都被老人视为儿戏,他与这些传说中的事物不发生任何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生活逐渐被记载下来,江山更迭,自然景观也发生了变化。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尧天的十日之灾,以及金人(可能指的是某种象征物)的存在与消失。老人似乎已经超越了个人的身世,对宇宙的创造和变化保持着一种超然的态度。他通过观察斋头的景象,与诗人交流,展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仙风道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寓言式的叙述,探讨了人与自然、历史与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和态度。
鄱江城东双桧树,树影团团障风雨。
上有慈乌来作巢,共择枝柯作振羽。
振羽雄雌尾毕逋,飞来飞去唤复呼。
自云托身喜得地,巢存数子子生雏。
日出每栖群玉府,夜飞不怕执金吾。
冲将叶里冬青子,还哺巢中头白乌。
住泊巢深两乔木,翠盖双长大如屋。
繁阴日日蔽黄鹂,香叶时时引鸿鹄。
乌乌及子子,日夜来聚簇。
绕红卧青苔,啄花饱红玉。
尔乌日徜徉,尔桧日葱苍。
但愿尔乌与尔桧,终古同寿无尔伤。
江东楚狂长醉狂,一双青瞳秋水光。
云梦之胸牛斗气,二十束发从戎行。
出门别父母,抱艺游四方。
四方悠悠少相识,客路凄凉倦行迹。
故衣线断怯秋风,矮屋打头天地窄。
吁嗟人生能几何,海水东去无回波。
少年落落不得志,萧搔短发空蹉跎。
愤来拔剑歌激烈,歌遏行云剑飞雪。
用尽床头金,空存口中舌。
狂乎狂乎归去兮,造物弄人如小儿。
徵书召晦迹,行行戒徂征。
五星耀东井,群贤集天京。
盛运贵文衡,选萃得其英。
白发映锦服,遐龄播嘉名。
雄谈薄侯伯,神若楚水清。
纽印归故邑,荣辱忘所惊。
帘垂公馆静,宾阶苔藓生。
读书坐秋夜,义训戒诸婴。
澹泊守中素,勖哉重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