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碇。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鸮鸋。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碇。
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鸮鸋。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
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宁乡令张沆》,描绘了长沙过洞庭湖时的景象和对地方官员的寄语。首句“长沙过洞庭,水泊风摇碇”写出了行船经过洞庭湖时,湖面波涛起伏,船上的锚碇被风吹动的情景,展现出旅途的艰辛与自然的壮丽。接着,“青山接夷蛮,白昼鸣鸮鸋”描绘了两岸青山连绵,即使在白天也能听到鸟儿的鸣叫声,富有山水田园的诗意。
“竹存帝女啼,夔学林雍鑋”运用典故,前者借竹林中的哭泣声暗指历史传说中的舜帝之女娥皇、女英的哀愁,后者以夔州的林雍鑋(古代乐器)象征张沆的才学和治理地方的能力。最后两句“不嫌卑湿往,教令民须听”,表达了诗人对张沆不畏艰难、深入基层、倾听百姓疾苦的期待,希望他能以德政赢得民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于景,寄情于事,既赞美了自然景色,又寄寓了对地方官的期望,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沉内涵和人文关怀。
残月依依傍檐坠,沙弥雅识山人意。
林端唤起濂溪云,石貌泉声愈清媚。
海门日上天镜开,罡风吹至凌虚台。
莲花庵前白鹿卧,芙蓉万朵姗姗来。
云来我与僧相失,心知我向西峰立。
云行山住我依然,回头但见僧衣湿。
人间见云不见天,山头弄云如白绵。
有心携得云归去,把与山事作被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