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柴门向山路,晴日满溪春欲莫。
浣纱少妇不知寒,两脚如霜下滩去,少年闲倚青梅树。
修竹柴门向山路,晴日满溪春欲莫。
浣纱少妇不知寒,两脚如霜下滩去,少年闲倚青梅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生动的乡村画面。"修竹柴门向山路",以修长的翠竹和简朴的柴门作为背景,展现出山间小径的清幽与宁静。"晴日满溪春欲莫",晴朗的阳光洒满溪流,春天的气息浓厚,仿佛在暗示着时光的流转。
"浣纱少妇不知寒",诗人聚焦于一位勤劳的浣纱女子,她沉浸在溪水边的劳作中,浑然忘却了周围的寒冷。"两脚如霜下滩去",运用比喻,形容女子涉水时双脚浸湿在冰冷的溪水中,形象地刻画出她的辛劳与坚韧。
最后两句"少年闲倚青梅树",引入了一个悠闲的少年,他倚靠在青梅树旁,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能是对少女劳动生活的旁观者,也可能是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少妇和少年的描绘,展现了山村生活的一幕,既有劳动的艰辛,也有青春的活力,富有诗意和生活气息。
烈风惊洪涛,浩荡吹海立。
迅雷忽翻空,掩耳嗟不及。
汉兵百万骑,已夺秦关入。
击石惊倒流,势若三峡急。
沧波忽喧豗,众目俱骇慄。
人言海潮来,昔为子胥屈。
谁当语冯夷,四海今已一。
王春会涂山,白玉执万笏。
江河及乔岳,祠祀已咸秩。
海神会当知,万岁拱帝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