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风吹尽桑黄紫,绿暗柔条添旖旎。
晚来逐伴望林梢,三星便欲当辰巳。
节过清明未云远,碎发新蚕已盈纸。
迟日融融暖有馀,早晚应须候眠起。
细风吹尽桑黄紫,绿暗柔条添旖旎。
晚来逐伴望林梢,三星便欲当辰巳。
节过清明未云远,碎发新蚕已盈纸。
迟日融融暖有馀,早晚应须候眠起。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田园的美丽景象,细腻地展现了季节更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首句“细风吹尽桑黄紫”,以轻柔的春风拂过桑树,将桑叶吹至黄紫相间的色彩,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生机勃勃的画面。接着,“绿暗柔条添旖旎”进一步描绘了春意盎然的景象,绿意浓重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增添了几分柔美与生动。
“晚来逐伴望林梢,三星便欲当辰巳”则通过人物活动的描写,赋予画面以动态感。傍晚时分,人们追逐嬉戏,目光投向远处的林梢,仿佛星辰即将取代时间的刻度,暗示着夜晚的临近和一天生活的结束。
“节过清明未云远,碎发新蚕已盈纸”两句,既体现了季节的流转——清明时节虽已过去不久,但新生的蚕丝已经堆积如山,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展现出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迟日融融暖有馀,早晚应须候眠起”以温暖的阳光作为背景,强调了春天的温暖与舒适,同时也提醒人们顺应自然规律,适时休息与劳作。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田园风光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以及对农事活动的深切关注和尊重。
吾叔邵武公,当年与我翁。
双陪闽蜀守,竹马走儿童。
归来知几日,相继归窀穸。
黄泥闭雪髭,欲会那可得。
叔家城北居,高栋亦彫题。
邀宾夕驻马,为母日烹鸡。
一朝桑海换,不能保子孙。
负薪冢上道,养鸭水边村。
我今六十五,仍高破角巾。
年年上爷冢,每每到孙家。
孙家留我坐,孙妇办汤茶。
以我上冢牲,啖孙且满引。
绕篱黄蝶飞,抽篱高碧笋。
起视檐西东,分檐住蜜蜂。
问蜂窠几许,四十还有馀。
窠窠如不败,胜我十亩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