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途赴难忠虽固,车战亡师咎已深。
天子未归京未复,不知何暇有琴心。
蜀途赴难忠虽固,车战亡师咎已深。
天子未归京未复,不知何暇有琴心。
这首诗《咏唐史·房琯》由宋代诗人韦骧所作,通过对房琯在唐代历史中的角色进行反思与评价,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洞察和情感共鸣。
首句“蜀途赴难忠虽固”,描绘了房琯在蜀地面对困难时展现出的忠诚与坚定,体现了他在危难时刻不屈不挠的精神面貌。然而,接下来的“车战亡师咎已深”转折,揭示了房琯在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导致军队损失惨重,暗示了其决策的严重后果。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个人品质与实际效果之间的矛盾,也暗含了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复杂考量。
“天子未归京未复”,进一步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国家层面,指出在房琯的治下,国家并未实现真正的复兴,皇帝也未能顺利返回京城,这不仅是对房琯政治能力的质疑,也是对当时社会局势动荡的隐喻。最后,“不知何暇有琴心”一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房琯在如此艰难时局中,是否还有余力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感慨,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历史事件的回顾,展现了对房琯及其时代背景的深刻思考,既是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隐晦反映,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秋色佳哉,寻秋兴阑,月貌如眉。
任长空云净,素娥半展;远天风细,鸾女斜支。
西陆寒深,北堂影侧,学煞团圞望正迟。
湘帘上,看夜光初逼,照我迷离。今宵正苦孤栖。
更红血依然叫子规。念啸吟何处,银钩才挂;
推敲无地,玉斧方挥。
已极萧疏,谁怜黯淡,愁绝䰐鬖贴冷辉。
惊心听,听严城鼓角,忽又犹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