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盘团团开碧轮,城东壕中如叠鳞。
汉南父老旧不识,日日岸上多少人。
骈头鬅?露秋熟,绿刺红针割寒玉。
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
吹台北下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
如今两处尽堙没,异日此地名应驰。
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
料得明年转更多,一匝清波流万子。
芡盘团团开碧轮,城东壕中如叠鳞。
汉南父老旧不识,日日岸上多少人。
骈头鬅?露秋熟,绿刺红针割寒玉。
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
吹台北下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
如今两处尽堙没,异日此地名应驰。
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
料得明年转更多,一匝清波流万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一个湖泊或水塘边上观察到芡实成熟的景象。开篇“芡盘团团开碧轮”生动地刻画出芡实成群结集,色泽碧绿如同车轮般排列。紧接着,“城东壕中如叠鳞”则将这种排列比喻为像鱼鳞一般紧密相连,营造出一种丰饶和茂盛的景象。
“汉南父老旧不识,日日岸上多少人。”这里提到的是汉江以南的地方,老一辈的人们对这种现象已经不太熟悉了,而每天在岸边采摘芡实的人却是很多。这两句反映出一种时代变迁和人们生活习惯变化的感慨。
“骈头鬅?露秋熟,绿刺红针割寒玉。”骈头即水芡的花朵,鬅?则形容其茂密而有力的样子。诗人通过对比,将采摘后的芡实比作精美的玉器,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物的美丽,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寄托。
“提笼当筵破紫苞,老蚌一开珠一掬。”这里详细描述了采摘芡实的过程,提笼即用篮子盛装,而当筵和破紫苞则是对采摘工具或方法的描绘。老蚌一开珠一掬,则是形容蚌壳中的珍珠被取出,每一次都能获得宝贵的财富。
“吹台北下凝祥池,圃田东边仆射陂。”这两句诗似乎是在描写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或建筑物,如水池和耕地。这些景象与采摘芡实的情境相呼应,增添了诗歌的丰富性。
“如今两处尽堙没,异日此地名应驰。”这里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可能发生变化的预感。堙没指的是遗失或消逝,这里强调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迁。
“物贵新成味尤美,可惜飘零还入水。”诗人对于新采集到的芡实赞不绝口,但同时也感到可惜,因为这些美好的事物最终可能会消失在水中。这两句充满了对生命易逝的感慨。
“料得明年转更多,一匳清波流万子。”最后,诗人预测来年芡实将更加丰富,一个筐筐清澈的水波能滋养无数后代。这种期待和对未来美好的展望,为整首诗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然景物细腻入微的观察和深厚的情感寄托,以及他对于生命流逝、时代变迁的感慨与思考。
秋夜一何永,北斗横西楼。
客子不能寐,揽衣起行游。
俯视清水波,到海无停流。
仰观明月光,四五忽如钩。
惊风飘白驹,岁事聿已遒。
夸夫逐荣宠,日夜将焉求。
志士营世业,常怀千岁忧。
鹪鹩抢榆枋,鸿鹄摩天游。
托心各有谓,谁能识所由。
大禹古贤圣,寸阴矢远谋。
千载谅吾师,努力追芳犹。
不然日月迈,老大将安尤。
慎旃怀令图,勿为达士羞。
翩翩紫骝马,宛宛黄金珰。
客从何方来,悲吟坐我堂。
客从江上来,言向长安路。
海水白波长,茫茫不可渡。
我有绿绮琴,为君鼓三行。
谁为胶与漆,谁为参与商。
索索复索索,送子长安陌。
借问云间人,何如山中客。
山中无所赠,手把青兰枝。
一握何足道,但感同心辞。
别君日以深,送君日以远。
安危在盛名,努力加餐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