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山中主,看山有宿缘。
白云封洞口,绿树荫塘前。
问客儿先出,烹茶妇就煎。
岭西将落日,绕屋有啼猿。
谁是山中主,看山有宿缘。
白云封洞口,绿树荫塘前。
问客儿先出,烹茶妇就煎。
岭西将落日,绕屋有啼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访山家者在春日里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谁是山中主”,以疑问的形式引出主题,仿佛在询问山林间的主宰是谁,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氛围。接着,“看山有宿缘”则暗示了访者与山林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或许他曾经多次来此,对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了如指掌。
“白云封洞口,绿树荫塘前”两句,通过“白云”和“绿树”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林中的自然景观。白云覆盖着洞口,不仅增加了山林的神秘感,也暗示了山中有未知的奥秘等待探索;绿树则为塘前披上了一层生机勃勃的绿意,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生机。
“问客儿先出,烹茶妇就煎”描绘了山家的生活场景。访者询问孩子是否先出来迎接,而妇女则忙着烹煮茶水,准备款待来访的客人。这一细节体现了山家人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
最后,“岭西将落日,绕屋有啼猿”以夕阳西下和猿猴的啼叫作为背景,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哀愁的氛围。落日象征着一天的结束,而猿猴的啼叫则可能寓意着夜晚的来临,或是对远方的呼唤。这样的结尾,既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访者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林之美、人情之暖以及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是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
君按西秦,我走东秦,一尊共开。
恨匆匆行色,无多款曲,区区别语,未易安排。
百二关河,三千道路,前岁如今曾往回。
但休问,过潼关北去,都是诗材。公余应见青崖。
怕念我、兹游无好怀。
□也知巧宦,常居要地,其如公论,不用非才。
北渚光中,华峰影里,放得婆娑亦快哉。
三年里,尽平分烟景,抖擞尘埃。
何年月地。有白凤飞来,与秋游戏。
碎屑黄金馥馥,暗熏沉水。
如来粟界开全未,直著得、许多清气。
饱谙风露,自应韵色,独高人世。更不羡、犀帷富贵。
羡鹫峰前度,秀分云外。弹压西风,谁数锦英华丽。
幽芳素抱岩栖志,笑当时满门桃李。
等閒乞取,长生妙诀,广寒宫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