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
《咏史五首·其三夏后氏》全文
宋 / 范仲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景命还将伯益传,九川功大若为迁。

讴歌终在吾君子,岂是当时不让贤。

(0)
注释
景命:君王的使命。
伯益:古代辅佐君主的贤臣。
迁:晋升或调动。
讴歌:赞美和歌颂。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让贤:谦让贤能之人。
翻译
君王的使命继续由伯益传承,他的治水功绩巨大,该如何评价他的晋升呢。
赞美和歌颂始终属于我们的君子,他怎么会不尊重和让位于有才能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的《咏史五首》中的第三首,以夏后氏(夏朝的君主)和伯益的历史故事为背景,进行了一番深刻的评论。"景命还将伯益传",这里的"景命"通常指天命或君王的使命,"伯益"是夏禹时期的贤臣,帮助禹治水有功。诗人暗示,即使夏后氏将重任传承给伯益,体现了对贤能者的信任。

"九川功大若为迁","九川"暗指九州的洪水,伯益的功劳在于成功治理了这些洪水。"若为迁"则引发思考,尽管伯益功勋卓著,但他的地位是否因此而有所改变,是否被迁升到更高的位置?

"讴歌终在吾君子",这里的"吾君子"可能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他们对伯益的赞美和颂扬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诗人强调了道德品质在历史评价中的重要性。

最后两句"岂是当时不让贤",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贤能者可能遭受不公待遇的忧虑,同时也肯定了伯益的贤德,认为他即使在当时并未得到应有的让位,也无损于他的美德。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咏史,赞扬了贤能之士的贡献,并对历史上的公正与否进行了反思,体现了范仲淹对于人才选拔和道德评价的独特见解。

作者介绍
范仲淹

范仲淹
朝代:宋   字:希文   生辰:989-1052年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猜你喜欢

黄山人家次韵答陈秀才

相逢坐上客,俱是此乡人。
重见兵前面,能全窜后身。
月迟疑夜短,风乍觉寒新。
为诉穷途事,都忘语意频。

(0)

剑池(在虎丘)

阖闾试剑处,灵泉湛澄静。
苔花渍余血,石色带古矿。
空山秋气寒,幽林夜光冷。
月明树交壁,人静霜折绠。
古怀且当置,清景庶足领。

(0)

登戴山(在湖州临湖门外二十里)

平田渺空旷,孤岗忽高峙。
新松荫其巅,白石缭其趾。
初登若崭绝,稍上乃如砥。
严风荡高寒,微月中霄起。
亭亭日晷侧,肃肃征鸿驶。
南招天目云,北览具区水。
比来局羁绊,游遨喜兹始。
同心良可重,欢言得佳士。
非惟外累遗,沉忧亦成委。
薄暮聊旋归,余兴会留此。

(0)

春阴应秦王令(时在山西)

云花鳞鳞山漠漠,重城平障芳阴薄。
腻雨轻吹飞复停,勾引东风到帘幕。
草滋微湿沾芳尘,陇头不见寻花人。
桃英梅萼同懊恼,水纹满涨金河春。
柳丝暝蒙烟不醒,辘轳暂辍银瓶绠。
新莺未换谷中声,游蜂竟失阑前影。
丁香百结蕉有心,绡屏六曲春沉沉。
香抽翠缕火长续,余寒扑锦笼朱琴。
江南春好多芳树,林园半是看花处。
明朝重整小红车,风光满路行春去。

(0)

夜投白莲寺(在甫里)

饮别东家叟,行投西寺僧。
无风收阁幔,有月罢廊灯。
竹夜声偏集,池寒色似凝。
无端值诗景,清兴觉逾增。

(0)

次韵杨孟载感故园池阁(四首)

草阁开清夜,垂垂星斗零。
水蒲藏白小,露草宿蜻蜓。
文梓裁凭几,生绡画卧屏。
此时凉似水,看子拾流萤。

(0)
诗词分类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诗人
张昱 方岳 王鏊 庄昶 文同 陈著 楼钥 司马光 吕本中 释印肃 谢榛 马钰 曹勋 陈曾寿 孙蕡 吴芾 岳珂 许南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