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来自岷山远,万里东流几深浅。
洪涛巨浪日舂撞,一派西随万山转。
万山峨峨翠黛浮,大孤小孤当中流。
高城远出武昌树,衰草微连鹦鹉洲。
茅屋人家住深岛,鸡犬不闻人迹少。
几行归雁日边来,一幅征帆天际小。
湘南雨歇秋风清,落木黯淡哀猿声。
荆门月出夜潮长,九疑山碧秋云横。
我生自是优游者,足迹何曾半天下。
长江万里欲神游,却喜今朝见图画。
图画再展未得休,似有模糊寒具浮。
只恐通仙忽飞去,惊绝当年痴虎头。
大江来自岷山远,万里东流几深浅。
洪涛巨浪日舂撞,一派西随万山转。
万山峨峨翠黛浮,大孤小孤当中流。
高城远出武昌树,衰草微连鹦鹉洲。
茅屋人家住深岛,鸡犬不闻人迹少。
几行归雁日边来,一幅征帆天际小。
湘南雨歇秋风清,落木黯淡哀猿声。
荆门月出夜潮长,九疑山碧秋云横。
我生自是优游者,足迹何曾半天下。
长江万里欲神游,却喜今朝见图画。
图画再展未得休,似有模糊寒具浮。
只恐通仙忽飞去,惊绝当年痴虎头。
此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长江画卷,以磅礴之势展现了大江的源远流长与波澜壮阔。开篇“大江来自岷山远,万里东流几深浅”,以“大江”为线索,从源头岷山起笔,描绘了其万里东流的壮观景象,同时对江水的深浅进行了巧妙的疑问,引人遐想。
接着,“洪涛巨浪日舂撞,一派西随万山转”,通过“洪涛巨浪”的动态描写,展现了江水的汹涌澎湃,而“万山”则赋予了画面以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面之上,感受着江水与山峦的相互映衬。
“万山峨峨翠黛浮,大孤小孤当中流”,进一步描绘了江面的壮丽景色,将大江与群山、孤岛巧妙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与壮美并存的意境。
“高城远出武昌树,衰草微连鹦鹉洲”,通过“高城”、“武昌树”、“衰草”、“鹦鹉洲”等意象,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变迁。
“茅屋人家住深岛,鸡犬不闻人迹少”,描绘了江边村落的宁静与和谐,通过“茅屋”、“深岛”、“鸡犬不闻”等细节,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及生活的恬淡与美好。
“几行归雁日边来,一幅征帆天际小”,通过“归雁”与“征帆”的对比,既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又寓意着人生的漂泊与归宿,充满了哲理意味。
“湘南雨歇秋风清,落木黯淡哀猿声”,描绘了秋季湘南的景象,通过“雨歇”、“秋风”、“落木”、“哀猿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凄美而又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感慨与对生命流逝的思考。
“荆门月出夜潮长,九疑山碧秋云横”,通过“月出”、“夜潮”、“九疑山”、“秋云”等意象,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神秘,以及山川之美,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与情感的深度。
最后,“我生自是优游者,足迹何曾半天下。长江万里欲神游,却喜今朝见图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以及对眼前美景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整首诗以长江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意象与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深沉,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由、和谐与美的追求,是一幅充满诗意与哲思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