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六月初五,明眼衲僧难睹。
惊回座□□龟,咬杀街头石虎。
磨镇旗,挝铁鼓,破口半治闲佛祖。
起坐相随独自行,夜漏声沈日卓午。
今朝六月初五,明眼衲僧难睹。
惊回座□□龟,咬杀街头石虎。
磨镇旗,挝铁鼓,破口半治闲佛祖。
起坐相随独自行,夜漏声沈日卓午。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慧远所作的偈颂,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对时事或心境的独特见解。诗中描述了六月初五这个特殊的日子,连"明眼衲僧"(洞察世事的高僧)也感到难以理解或预见接下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紧张气氛的场景:座上的物品(可能是雕像或象征物)仿佛有了生命,龟和石虎被惊动得咬杀起来,旗被磨砺,鼓被敲击,似乎在预示着一场骚动。
"破口半治闲佛祖"暗示着混乱中连佛祖也无法平静,而僧人则独自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只能起身随行。"夜漏声沉日卓午"描绘出时间在动荡中显得格外漫长,夜晚的滴漏声深沉,白天的太阳却已过正午。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日常物件的异动和时间的刻画,传达出一种不安和未知的氛围,体现了禅宗诗中常有的超脱现实与直面生活的双重意味。
朱生咏史诗,意若有所讽。
子意吾深了,不惮独为众。
舜文东西夷,中国行一统。
兴亡何足道,委质意自重。
贼民乱无极,相斫绝可痛。
徒为枭雄资,图霸力徐纵。
惜哉无斧柯,虽老犹堪用。
君岂真楚狂,长歌亦叹凤。
赵氏一块肉,史不知所终。
十二徙上都,其年犹童蒙。
十八赴土蕃,不娶归真空。
给粮复赐钞,衣食知不充。
无后爵遂绝,杞宋嗟难同。
徒闻上尊号,懿圣仍孝恭。
忠义动百世,烈士悲其风。
稚存自伊犁,得之归江东。
晦之偶获此,哀歌气填胸。
亡国不祥玺,姑置何足恫。
天命诚未改,少康灭有穷。
君父有危急,臣子当自效。
事成福宗社,不成死忠孝。
玄宗不先请,此语实知要。
奈何裴冕等,首务上尊号。
名利驱天下,岂免害名教。
肃宗继玄宗,惭德在稍躁。
史臣论黄巢,用意颇深妙。
涪翁讥太子,大义堪止暴。
乙盦赋此图,尊主警群盗。
丁年卜中兴,吉语解众懊。
所执吾虽殊,相视真同调。